统一基础是北周奠定的,隋朝只是灭了实力很弱的西梁和南陈而已。
西梁就不提了,小邦国而已。而南陈虽然强一丢丢,但建国时,却也是无兵,无将,无人才的三无局面。
人才方面,侯景之乱后,南朝投降派、带路党一大堆。原本的皇族萧氏,纷纷北渡,投靠了北齐和北周。
兵将方面,仅存的两个抵抗派,陈霸先和王僧辩,也有矛盾。王主张归顺北齐,陈不同意,两人为此内讧。
而内讧的结果,就是南方的人力资源进一步被消耗了。
无兵,无将,无人才,也就罢了。更要命的一点,南陈的地盘也是小得可怜。
南陈建国之前,南朝占据的淮北和四川就分别被北齐和北周侵占。
建国前后,由于带路党的引狼入室,荆州重镇襄阳和江陵也丢了。
稍微懂点历史、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守江必守淮。
江东政权要是无法控制淮北,灭亡,可以说是迟早的事情。
如果连荆州都弄丢了,那就是四面楚歌。一点翻盘的机会也没有。
后世史书评价南陈高祖陈霸先,说他是“英谋独运”。
这一高度评价,既是表扬了陈霸先超人的个人能力,也传达了南陈建国前后,极其困难的一种窘况。
可以说,要是没有陈霸先,侯景之乱后,南北朝局面直接就结束了。整个江南直接就被北朝瓜分了。
陈霸先的出现,相当于是逆天改命,硬生生的给南朝又续了30年命。
然而,就是如此牛叉的一个猛人,建国称帝后没多久,就突然病死了。他的死,对南陈的发展是重重的一击。
他活着,南方还有与北方一决高低的可能。
而他死后三十年,南陈愣是再也没有出现能顶到前线,与北周、北齐较量的大将。
当时南方的寒门、土酋,或许足够悍勇,但他们的政治头脑和军事谋略均有不足。
南陈前期三大名将,杜僧明和周文育不过是斗将耳,上不了台面。另一个侯安都,稍微有点政治头脑,但其军事才能与北朝悍将相比,也上不了台面。
虽说,陈霸先死后继位的陈文帝陈蒨,宣帝陈顼,都是治世之君。
搁在南北朝时代,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那都是很不错的好皇帝。
但很不幸,大环境不行。北强南弱,南方仅靠两个治世之君关起来门来休养生息,就想与北方对抗,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就比如559年,陈霸先病死,南梁旧将王琳在北齐支持下,趁机搞事。
这一战,虽然北齐有出兵支援,但北齐没出多少兵,只有万把来人。
然而就是这万把来人,让南陈很难受。
为了确保东线,刚继位的陈文帝不得不调集兵力,全力迎战。而就在陈军与王琳和北齐军大战时,北周一个突袭,云贵地区就被北周夺了去。
这件事说明,陈军没有双线作战能力。
此后的几年,北齐连续搞事,陈文帝一面休养生息,励精图治;一面整军备战。南陈的综合国力确实有恢复,但是与北齐和北周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是越来越大。
这种悲催局面就和三国的蜀汉一样。
诸葛亮为什么要五伐中原?因为他清楚,天下十三个矿,曹魏占了九个,东吴、蜀汉加起来才四个。时间在曹魏一方,只要北方经济恢复了,蜀汉和东吴也完蛋了。
所以,诸葛亮屡屡以卵击石式的北伐,不是他穷兵黩武。而是他确实没办法,他只能趁着自己还活着,趁有生之年,把战火烧到曹魏,尽量把战线往北面推,尽可能延长蜀汉的国祚。
扯远了,回到本问题。前面说那么多,其实主要是想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杨坚后来起倾国之兵,攻打南陈,并轻松灭之,实际上是很正常的结果。
毕竟,国力差距是明摆着的。北朝只要不受牵制,灭掉南陈,不仅不是意外。
反而,南陈政权能建立,倒是个奇迹。
南陈能支撑32年之久,在北齐被灭后又苟延残喘了12年才被消灭,那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堪称是“命”好到无法形容。
比如说,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携灭北齐之气势,进攻南陈北伐军。这一战,北周军吊打南陈军。不仅团灭南陈精锐部队,甚至还生擒了陈军统帅吴明彻。
北周当时只要再加一把力,南陈就灭了。
南陈在历史上的灭亡时间,可能就定格在了公元577年前后。
然而,南陈就是命中有运,就在周武帝准备大举南下时,突厥突然大军犯境。逼得周武帝不得不回军北上,迎战突厥。
而就在周武帝北伐期间,他居然病死了。
由于周武帝死的实在太过于突然,所以他死后没多久,北周内部的几股重要政治势力就开始了内斗。这一内耗,长达三年。最后以杨坚胜出,建国称帝而结束。
时间来到581年,这一年,隋朝建立。正当杨坚大封群臣,准备对南方用兵时,突厥沙钵略可汗率四十万大军又南下了。
隋军准备不足,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突厥兵在劫掠隋朝北部部分州县后,扬长而去。
为了报复突厥,杨坚在备战一年后,也调集了几十万大军,在东起河北,西至甘肃的几千里国战线上,与突厥全面开打。
这次大战,打了一年多。最终,以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隋朝获胜告终。
然而,由于游牧民族不好消灭。因此,尽管隋朝赢了,但隋朝也灭不了突厥,隋朝和东西突厥的冲突,变成了僵持局面。
而突厥人在分裂后,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想到了联合契丹、奚、高句丽等势力,一起夹击隋朝。
契丹、奚、高句丽,这几个小国家,虽然总人口加起来,只是隋朝零头。但他们都是尚武民族,只要想打,轻轻松松就能动员二三十万兵力。如果突厥和高句丽等势力搅和在一起,隋朝的北境就永无安宁了。
所以到了587年前后,杨坚便决定先灭掉南方的西梁和南陈。一统全国后,再回头对付北方游牧民族。
南陈也是因此,进入了灭亡倒计时。
公元587年10月,隋军南下,先灭了西梁。
转到588年,各地隋军陈兵于长江北岸,共计约51.8万人,分兵三路,对长江南岸的南陈发动了致命一击。
这一战,正如前面所说,北方政权在实力上有绝对优势(南陈仅两百万人口,隋朝人口超过三千万)。只要北朝能不受牵制得全力攻打江南,南陈必玩完。
所以这一战,没什么悬念,从开战到陈后主陈叔宝投降,仅三个月,南陈就被灭了。
总的来说。隋灭陈,本就是必然结果。
南陈建国时,就丧失了所有战略要地,比东吴形势都要恶劣。
而北周灭北齐后,无论是上游的江汉,还是两淮之地,都收入囊中。可以说,在北周的三面包围之下,南陈在战略态势上,已经是危如累卵。
淮北、荆襄等屏障,早就丢了。最后一道屏障长江,也因为是与北周共享的,实际起不到屏障作用。
陈军唯一能依靠的,就是20万水师。靠着北人不擅长打水战的劣势,勉强守住防线。
但仰仗水军优势,说到底就是拼人力资源。
隋朝人口是南陈的十几倍,兵力优势可以轻松抹平水军上的劣势。
之前,靠天时,周武帝突然死了,周宣帝一顿神操作,杨坚篡周建隋,国内动乱,突厥进犯边境,南陈还能苟延残喘。
但到了589年,天时、地利、人和,全方位都处于劣势了,南陈必然就灭亡了。
至于说北周为什么能灭北齐,一统北方,为隋朝奠定统一基础,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