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以他手与外国列强签定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最多,多达三十多个。但落后就要挨打,面对腐朽难支的清政府,以他一人之力,又怎能挽回国家的羸弱不堪?在对日本和俄国问题上,他多倾向于俄国,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李鸿章很早就觉察出日本的勃勃野心。日本明治维新后,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都开时学习西方,国力日强,开启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1871年七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这虽是一个双方互惠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中日本人的傲慢姿态,看出了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果然,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此事虽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本还是于1879年乘隙吞并了琉璃。本来大清从来不把日本当作一个对手,尤其康乾盛世时,对日本更不屑一顾,就是鸦片战争时,日本也好不到哪里去,仍未纳入大清视野。但日本明治维新后,李鸿章已洞察出日本的勃起之势。一个本不入眼的小弱之国,要强盛起来了,这让李鸿章早早对日本有了警忌之心。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成了李鸿章的锥心之痛。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不仅丧师失地,还让李鸿章多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李鸿章心痛啊!接下来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更是让大清颜面扫地。条约最主要的两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及所属各岛屿、彭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追加三千万两赎辽费。在与日本谈判中,尽管行前清政府已经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反复辩论,本要赔偿日本军费三亿两,硬减少了一亿两,关于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彭湖列岛事宜,日方以军事恫吓坚决不再让步,“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弱国无外交啊,李鸿章只好连发电报请示,光绪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马关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加重了中国负担,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国内民愤四起,因不能指责清政府为慈禧太后倾尽国库一心筹办万寿庆典,贻误军备之责,就将矛头指向李鸿章,使其成了丧权辱国的替罪羊。李鸿章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踏入日本之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坚决不肯上,没办法,最后只好在两艘轮船间架上一块木板,时年75岁的李鸿章,在晃晃悠悠的海面上,蹒跚着慢慢挪到了另一艘轮船上。日本成了最大的威胁。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一跃成为亚洲强国。战争赔款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而当时日本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福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北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迅速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偿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侵占领土的欲望。以夷制夷,让李鸿章更晴睐俄国。《马关条约》签订六天后,因割让辽东半岛,俄国觉得这严重阻碍了它向中国东北的扩张,危害了俄国在东北的利益,就联合法、德两国进行干涉,结果日本不得不宣布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白银三千万两“赎回”。说是三国,德国势力在远东不值一提,法国在镇南关中法之战中,还是中国手下败将,俄国才是日本最大威胁。三国干涉,日本趁获胜之机侵占满洲的企图被粉碎,也使俄国增强了它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在朝鲜的扩张。为了实现日本吞并朝鲜,进军满蒙的两步大陆政策,对抗俄国,日本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为以后日俄战争埋下了复仇隐患。满清政府及李鸿章,知道自己难以压制日本的侵略之势,看到俄国很有实力,视俄国为救星,就在无奈中看好了这“以虎驱狼”之计,抛出了所谓的“以夷制夷”之策。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在莫斯科举行,李鸿章也在被邀请之列。俄国需要得到更多在中国的利益,清政府也感激俄国对日本的压制,于是沙皇加冕典礼后,李鸿章就同俄国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在莫斯科签订了一个《中俄密约》。《中俄密约》的另一个名字叫《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条约规定了如果日本侵犯两国任何一国或者朝鲜,那么两国要共同出兵并相互接济;清政府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这个密约直接把整个东北都沦为了沙俄的势力范围之内。李鸿章是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海防维护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西北、东北和东南边疆危机重重,满清政府内部在是否进军新疆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论,争论的重点就是海防与塞防。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派认为英法进攻北京,日本吞并台彭琉球,法国占领越南,列强的威胁多来自东南沿海,特别是日本的突起,成了心腹大患,因此要加强海防,建立近代化海军才是当务之急,至于陆地边塞,贫瘠荒蛮之地,应停撤塞防之饷,补为海防之用。左宗棠则认为海防与塞防同等重要,不可只重海防而忽视塞防,塞防之款也不能转移为海防。左宗棠驳斥了只重海防的李鸿章等人,也否定了只重塞防的论调,得到清政府的认可,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积极筹建三洋海军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满清中日甲午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成了李鸿章及清政府的锥心之痛和奇耻大辱,不惜以以夷制夷之策,来对抗日本的侵略野心。确实为了遏制日本,李鸿章让俄国在东北三省取得了更多的利益,致使东北三省沦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但面对当时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也不失为一种保家护国之策。俄国与日本最终的角触,东北三省依然为满清国土。就是李鸿章在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时,第四款:“今俄国为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国家允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李鸿章依然坚持在后边增加上了“惟此项接造铁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国土地,亦不得有碍大清国大皇帝应有权利”等语。弱国无外交,在此软弱危难之际,李鸿章为维护大清国的面子,也算尽力了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