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郃被乱箭射杀的那一刻,诸葛亮明白自己中计了?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张郃的死,让诸葛亮大呼失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会中了司马懿的计。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方面派司马懿率军迎击诸葛亮,此战结束后,曹魏方面损失了一位“国宝级”战将,这个人就是张郃。

张郃,三国初代名将之一,他与张辽、于禁、徐晃、乐进这五人被誉为“五子良将”,曾经的他,连诸葛亮都有些忌惮。

但就是这样的张郃,却死在了一场不起眼的埋伏中,让人觉得倍感意外。

而他的死,不仅让诸葛亮连呼“失误”,并且,也明白了自己中了司马懿提前设好的计谋,算是从侧面给司马懿“帮了一个忙”。

这背后的缘由,还得从司马懿意图篡权时说起。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出任丞相后,向司马懿第二次下达了征召令,并且,让使者带话给司马懿,如果他还是像之前那样躺在床上装死不来,后果会非常严重。

曹操这样说,是因为在此之前,司马懿曾经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过曹操的征召。

不过,司马懿看曹老板这次要动真格了,权衡利弊之后,带上自己的行李包袱,乖乖地跟着使者来到许昌,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懿对曹操是相当的惧怕,因此,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表现得十分安分。

但曹操一死,司马懿的安分就到了头,在此之后,司马懿一步一步展开了夺权行动。

到了公元230年时,司马懿已经位极人臣,不仅担任大将军,同时还“加大都督、假黄钺”,更重要的是,在当年,对他地位有威胁的曹真也去世了。

这就意味着,司马懿当时在曹魏的军界中,地位已经是无人能及了。

不过,当时还有一个人,让司马懿颇为顾忌,有这个人在,司马懿就算是有什么不臣之心,也不敢有所行动。

这个人就是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一个对曹魏忠心耿耿的名将。

张郃原本是袁绍的部下,当年因为袁绍听信谋士郭图之言,欲加罪于张郃,无奈之下,张郃只得掉转旗帜,投奔了曹操。

在此之后,张郃深得曹操重用,并先后多次跟随曹操征战四方,攻袁谭、讨乌桓、斩陈兰、梅成、击溃韩遂,这些都是张郃曾经立下了功劳。

而在曹操去世后,张郃继续为曹魏发挥着光和热,他强大的军事能力,曾经让诸葛亮在街亭吃了一个大亏,导致后来提起他来都颇有些忌惮。

“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这样的张郃,不管是在曹魏的朝堂上,还是在曹魏的军中,都有着无法撼动的声望和地位,并且,他对曹魏也是极为忠心。

但就是因为如此,他成了司马懿夺权之路上的绊脚石。

司马懿要想夺权,那就必须在朝堂上能说了算,并且,在军中同样也得如此,不然,他拿什么去夺权?

但他想夺权,张郃肯定不答应,也不可能与司马懿同流合污,甚至,还有可能杀了司马懿。

因此,司马懿为了将来能顺利夺权,就必须想办法除掉张郃,不然有张郃在,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但如何除掉,就成了一个问题,毕竟张郃不是阿猫阿狗,随便找个人杀了就行了。

更何况,即使是司马懿做得再隐蔽,但这么一位国宝级的大将不明不白地死了,难免会有人怀疑,到时候一旦调查,极有可能揪出司马懿。

并且,刺杀这种事情,本身就有一定风险,为了长远考虑,司马懿暂时不敢这么做。

而就在司马懿处心积虑地思考如何除掉张郃时,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消息传来,让司马懿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

在迎击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采取了让周围人都看不懂的策略。

从一开始,司马懿就仿佛十分惧怕蜀军,不管诸葛亮如何求战,司马懿就是不应战,但却始终跟在诸葛亮大军后面。

对此,作为在战场上混迹了数十年的张郃,就对司马懿提出了建议,认为当下的状况,理应拒兵固守,以耗蜀军,不应冒然前进还不应战。

而司马懿对于张郃的提议置若罔闻,依旧是我行我素,继续不和诸葛亮正面交战,以至于到了后来,魏军中有将领嘲笑司马懿是“畏蜀如虎”。

那么,对于张郃的提议,在当时是不是不正确呢?不是,相反,他的这个提议,就当时的局势而言,非常的正确。

诸葛亮远道而来,所携带的粮草等物资也十分有限,为何他要不断向司马懿求战,就是为了速战速决,最大化扩大战果。

而司马懿这边,如果坚守营盘不出战,是能极大消耗蜀军的补给的。

但司马懿不战确实不假,但在他不战的同时,却又跟在蜀军后面,也就是只前进却不交战,这样一来,固守营盘消耗蜀军的目的不仅达不到,还会让魏军上下士气受到挫败。

因此,张郃才建议,不要这样只前进而不交战,不然就会“坐失民望”。

这一点,相信司马懿也十分清楚,但是他却始终不听,依然继续前进而不交战,这才被魏军将领讥笑他是“畏蜀如虎”。

如果要是这样一直下去,最多魏军此次与诸葛亮之间的交锋以毫无战果结束,张郃也不至于命丧沙场,但是在不久后,司马懿又固执了一次。

诸葛亮退还岐山后,司马懿当即下令,让张郃带兵追击撤退的蜀军。

司马懿的这个命令,让久经沙场的张郃极不赞同,他当场向司马懿提出了不同意见,中心思想就是四个字,“归兵勿追”。

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原话为“归师勿遏,穷寇勿追”,意思是不要阻拦正在撤退的敌人,更不要追击陷入绝境的敌人。

之所以这样说,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如果追击撤退和陷入绝境的敌人,就会导致敌人为了突围,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样一来,就会给己方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而司马懿对于张郃的提议,再次拒绝,坚持要张郃出战,不得已之下,张郃带兵追击到木门谷,结果,在这里中了蜀军的埋伏。

最终,张郃被蜀军的乱箭射中右膝,不久后便阵亡沙场。

如果司马懿不坚持让张郃带兵追击蜀军的话,那么张郃也不至于死得如此窝囊,可以说,张郃的死,与司马懿有很大关系。

而这,正是司马懿想要的结果,借蜀军之手,名正言顺地让张郃死掉。

只有这样让张郃死掉,才不会有任何对司马懿不良的影响,更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怀疑,所谓“借刀杀人”,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说,按照当时的情况,张郃选择不出战,有没有可能逃过此劫呢?

大概率是没有的,司马懿敢这样安排,他必定是留有后手,不管张郃答不答应与出战与否,他都会死掉。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司马懿是这次迎击诸葛亮的主帅,也就是说,他是大军中的最高指挥官。

既然是最高指挥官,那么就有对麾下将领的节制权,而张郃若是在司马懿发出出战的指令时拒绝出战,那么,临阵抗命这个大罪,就在等着他。

要知道,临阵抗命,在古代军中基本上是顶格的罪名,而司马懿作为主帅,对于临阵抗命的部下,是有处斩的权力的。

若干年后,许褚的儿子只不过是犯了一个小错,就被主帅钟会给斩杀于阵前,还美其名曰为“严肃军纪”。

即便是司马懿考虑到张郃的地位和影响力,一时半会不敢在军中杀掉他,但罪名绝对会给他摁瓷实了,到时候回去之后,有的是理由来整治张郃。

而作为张郃而言,他是部将,没有不去出战的道理,即使是他知道司马懿的命令是错的,但出于军纪,他也必须得去。

因此,当时的张郃绝对是陷入了两难之地,不出战就是临阵抗命,而出战的话,则是犯了兵家大忌。

更何况,对方是诸葛亮,用脚趾头想一想,都知道诸葛亮在撤退时绝对不会没有防备。

所以,出战的结果,极有可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即使是知道失败,张郃也得出战,毕竟他没有拒绝的理由。

因此,带着悲壮且复杂的心情,张郃选择了出战,也许当时他会想,战就战,自己好歹也是久经沙场,万一说不定有机会赢了呢?

但结果是,张郃一头扎进了木门谷,蜀军则是有条不紊地对其展开伏击,最终张郃战死。

而在得到张郃战死的消息后,诸葛亮大呼失误,明白了自己中了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稀里糊涂地给司马懿当了一回“工具人”。

当然,能让魏军损失一员大将,对于蜀军肯定是有利无害的,诸葛亮之所以会说失误,是因为他深为了解曹魏朝堂上的局势,并且他也希望,能让曹魏朝堂上能多一点内耗。

只有这样,蜀汉才能有发展壮大的充足时间,同时,曹魏内耗,也能减少其整体实力,从长远来看,张郃活着,要比死了用处更大。

而今张郃意外死了,司马懿在曹魏朝堂失去了忌惮,也没有了能制衡他的人,就会逐渐势大,这对于蜀汉而言,并没有太多好处。

诸葛亮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勾心斗角,你争我夺得曹魏,而不是司马一家独大的曹魏。

因此,诸葛亮才会觉得中了司马懿的计谋,帮助他除掉了张郃,虽说对方损失大将是件好事,但诸葛亮考虑的并不是眼前,而是更长远的将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