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与我相识、相伴50余年。现回忆粮票二三事。
在我读小学时,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干部模样的年轻人。在他与我父亲的交谈中,我才知道他是来我村搞“四清”的。“四清”是当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四清”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被安排在我家吃饭,因为我家是贫农,父亲是群众代表(类似现在的人大代表),母亲和善爱干净。他说,您家吃啥我吃啥,每顿饭二两粮票两角钱。尽管他这样说,但我父母对他还是挺照顾的,每天给炒个鸡蛋或调个凉菜。他吃罢饭,如数把粮票和钱放在饭桌上。我父亲不收,他说这是纪律,父亲只好收下。从此,我认识了粮票,也知道它的作用:人若在外,离了粮票是吃不成饭的。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恢复了高考,我有幸考上了大学。考上大学就跳出了农门,到城里吃商品粮。每月供应标准为34斤,并发生活费,享受公费医疗。我们心里很高兴,非常感谢党和国家。我当时20多岁,饭量大,粮票不够吃。我就写信把情况告诉了在公社粮店工作的高中同学。半月后,我收到了他寄来的50斤粮票。这事令我很感动,不但解决了我的生活之忧,还激发了我好好读书的热情。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答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
至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形势好转,生活物资不断丰富,粮票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我还珍藏着10张连号的三斤面额的粮票,就算是对那个时代的印记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