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说自己是天子,即老天爷的儿子,百姓们真的信吗?

发布时间:2022-02-24 / 作者:清心寡欲


开工谢邀了。૧(●´৺`●)૭

严格来说,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东亚地区从未出现过一个单一帝国。我们常提到夏、商、周三个朝代,从实际统治程度来说,只能算是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能直接控制的区域十分有限。



所以,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的君臣,对于前路到底该如何走,依然是迷茫的。



对此,丞相王绾提出,秦朝应该效仿周朝,将王族分封到六国故地,监视震慑当地的六国旧势力,以巩固国家统治。



但重臣李斯指出,分封制虽然能在短期内维持国家稳定,但是经过两三代人的更迭后,诸侯王与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但凡出现天子无能,或是诸侯坐大的情况,地方就会挑战中央的权威,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周朝的灭亡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李斯坚持要在全国推广郡县制,依靠中央任的官僚管理地方。



最终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主张,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此后秦始皇推出的一系列制度决策,本质上都是在为郡县制的实施服务。比如大修驰道便利交通,这样遥远的齐、楚等地一旦有变,无论是传达息,还是出兵镇压都会更加容易。再比如将六国贵族迁居咸阳,大大减轻了六国故地的离心倾向。然而遗憾的是,还没等到这些制度产生积极效果,秦始皇就死了。继位的秦二世胡亥昏聩无能,导致秦王朝遭到现实的反扑。曾经的六国贵族如项羽、张良,六国平民如陈胜、吴广,甚至新兴的地方官僚如刘邦等人,都加入到了反秦战争中,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就这样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向了崩溃。



3.在秦末混战中取得最终胜利的汉王朝在创建初期,也发生过跟秦朝类似的争论。汉朝虽然没有像秦朝那样,在御前会议上,摆明车马的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本书的作者认为,汉朝君臣所纠结的定都关中,还是定都洛阳,本质上,就是秦朝咸阳宫会议的延续。



定都洛阳,意味着将首都放在了四战之地,这就要求国家的配套制度是相对稳定的,不容易引起战争的。跟郡县制相比,分封诸侯,拱卫中央,显然跟定都洛阳更配套。而定都关中,占据险要地势,意味着国家相对不那么害怕战争,不那么害怕暴乱,这就为推行郡县制提供了根基。再加上关中本身是秦国故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邦最终决定定都关中,就是敲定了“汉承秦制”的基本国策,宣告汉王朝将会继承始皇帝的遗产。


二、秦始皇的政治遗产,本质上什么?



1.“始皇帝的遗产”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国人思想的驯化。从秦始皇的驯化开始,国人有了对“大一统王朝”的认同感,就是史书常说的“天下观”。



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帝国的开创者,秦始皇打破了历史惯性。但人心都是有惯性的,所以秦始皇的这一举动,不仅得罪了昔日的六国贵族,也让那些习惯了旧制的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感到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一旦被煽动起来,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仇恨,乃至暴乱。



2.为了压制天下人的思维惯性,巩固秦王朝的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事件,目的就是毁灭六国的历史,排除一切可能对秦朝统治不利的史家说法,进而确立夏—商—周—秦,一元传承的模式,营造出全天下的政治势力都先后服从过夏商周这三个王朝统治的错觉,让天下人觉得,继续服从秦朝的一元统治是很合理的。



还有“皇帝”这个概念,是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所创、这一方面是体现出全新帝国统治者的独特性和权威性,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秦始皇是想承接远古传说时代,让古代圣王给自己的统治增强合法性。



此外,始皇帝还仿效周天子,前后进行了六次巡行天下。不过秦始皇的巡行范围要比周天子大得多。最远一次已经深入到今天的湖南省境内。而秦始皇所到之处,无不留下大量石刻,歌颂其统一天下的功德。目的就是为了压服震慑六国旧势力,并且不断在天下人心中加强秦朝大一统大可歌可颂、顺天应人的印象。以此来稳固秦朝的统治。



3.与秦始皇“焚书”的做法不同,汉王朝开始重新整理修订先秦时代的典籍,但本书的作者指出,“焚书”与“修书”在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稳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汉朝的修书,虽然号称是整理先秦典籍,但事实上,那些不利于巩固统一的典籍,都被排挤或边缘化。 相反,那些有利于强化大一统概念,培养民众“天下观”的典籍则成为编撰和解读的重点。


三、秦汉王朝的变革和发展,对当时的平民阶层有怎样的影响?



1.作者指出,秦汉帝国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构建的天下观念,虽然为此后中国的各个朝代起到了示范作用。但在秦汉时代,这一制度对地方的控制力度还相当薄弱。



2.权力层面上,秦汉时代的平民社会并不受控于中央委派的地方长官,而是被当地豪强所把持。直到东汉时期,全国的官僚总数也只有15万人,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四千万左右。如此狭小的官僚体系面对如此庞大的民众数量,再加上外地官僚初来乍到,不熟悉管辖区域的情况,很难进行有效的治理。为了更好的达成治理任务,秦汉时期的地方官,不得不与当地的豪强保持合作。等到东汉时期,中央政权衰落,地方豪强则越发壮大,以至于许多地方长官也从与豪强合作,变成了豪强的傀儡。



3.思想层面上,官方认证的儒家思想没能有效渗透到民间,真正在民众心中占据主导的是道教思想。真正在民众心中占据主导的是道教思想。作者指出,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派别不同,它侧重于道德教化,而不是偶像崇拜,要成为儒家知识分子必须要研修以很多晦涩难懂的书籍,才能真正步入儒家的行列。但是这一时期,印刷术尚未发明,书籍紧缺,识字率必然低得可怜,能完全掌握儒学理论的人就更不会太多。由此可知,儒学在秦汉时期最多渗透到知识分子阶层,而在广大的底层民众中不会有太大影响力。



4.到了东汉时期,底层的信仰真空开始被道教填补。与儒家强调家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不同,道教宣扬的,是救治疾病、寿命延长。这一时期,掌握医术或巫术的道教人士,游走于民间,发展信徒,组建了最初的道教




组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