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时期,日军的三八大盖步枪有效射程为460米。最大射程2400米。赵政委用38大盖机瞄射击150米之外的日军机枪手,三枪命中三人。难度有多大?为什么会惊呆李云龙?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对什么人来说。
如果赵刚只是普通士兵,150米3发3中,又是在激战中,是非常牛逼的。
但如果赵刚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神枪手,150米3发3中还是完全可能的。。
很多人电影看多了,认为二战期间的交火,就是一发子弹击毙一个敌人,无论距离远近。
很多人不知道,解放军长期将射击距离定为100米。
为啥?
采用机械瞄准具,在200米距离上准星已经比标准的半身靶要大了,射击基本就是依靠感觉了。
况且,就算你瞄准的很厉害,只要手稍微一抖,就不可能击中200米距离的靶子。
即便是今天要求最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要求450多米精确射击考核,但自动步枪是要配备瞄准镜的,不然也不可能有效击中。
大家算一算,赵刚打的是150米的敌人机枪组,肯定是趴着甚至蹲着的。
也就是说,敌人其实比靶子还小,射击难度更大。
其实,如果说赵刚是比较优秀的射手,采用精度较高的步枪,仔细瞄准以后一枪击毙一个敌人,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你要说连续三枪打倒三个敌人,难度就很大,可能性是比较低的。
更别说,赵刚是随手拿了一支枪,三枪都击中敌人的脑袋,更重要的是敌人还在移动,实战中这根本就不可能。
电视剧而已,有些夸大很正常。
其实,赵刚还有更牛的:他说能在500米的距离上将敌人暴头,李云龙听了半信半疑。赵刚用一支三八式步枪稍加瞄准,就准确的命中了500米外的敌军炮手,李云龙看得目瞪口呆,从此对赵政委是心服口服。
三八式步枪的精度射程为400多米,再远的话子弹就有明显偏差。
原则上来说,500米距离不用光学瞄准具,一枪击毙敌人的可能性极低,甚至有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感觉。
即便是视力极好的人,500米距离看敌人就非常小了,用机械瞄准具进行瞄准难度非常大。
二战中,狙击手的作用并不大,充其量只是特种作战,骚扰敌人,瓦解士气而已。
我们以柳德米拉为例,这个苏联女狙击手宣称狙杀309名德军,但德军仍然她最多击毙了几十人。
且不谈战绩真假,就算真的击毙309人也不算什么,对德军来说一顿炮击也能造成这种伤亡,斯大林格勒的苏军任何一次冲锋,都会损失这么多人。
而且,这些苏军狙击手均是使用专业狙击步枪。
大家注意,电影《兵临城下》的瓦西里第一次用的是没有瞄准镜的步枪,他只能保证在100米内射中敌人头部。
很多人不知道,志愿军狙击手张桃芳,最初战绩非常不好。因为他的步枪就没有瞄准镜,远距离射击瞄准困难,还要计算提前量。
实际上,张桃芳的狙击同二战期间是不同的。二战期间狙击手往往相距四五百米以上,远距离狙击。
而官方记录:张桃芳的射击距离多在400米以下,100、200米的不少。较远距离如800米的仅有寥寥数次,且成功次数不多。他所在的位置是上甘岭597.9高地(即美军的三角高地)上宽度约30多米的班阵地,共有五处射击位置。他回忆的四次狙击经验,四天各打死(中)一名、三名、两名、一名。每次目标的警觉性都不低,或不定向不定时地观测,或有惑敌闪躲的动作,更布置有假人。他都需耐心等待。 他遇见至少一名狙击手(虽不清楚有无使用瞄准镜)尝试反制他。
可见,张桃芳大部分狙击就是一二百米。
而即便是张桃芳如此优秀的射手,在32天内射击442发毙敌214名,也就是一天平均射击13.8发毙敌6.68名,命中率48.4%。
试问,狙击高手张桃芳尚且只有48%的命中率,赵刚是什么来头?
后羿转世?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