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平定尉迟迥的战争,堪称古代闪电战!
杨坚篡夺帝位,建立隋朝前,遭到了尉迟迥的反抗。
相比于以外戚身份控制朝政的杨坚,尉迟迥战功更著,军事才能也很了得。
尉迟迥起兵时,拥兵数十万,内有各处响应,外有陈朝呼应,形势颇佳。
可是,前后仅68日,尉迟迥即兵败自杀。
如此强的实力,如此好的形势,本人又有相当不错的军事能力,为何尉迟迥还是败亡得如此之速呢?
观尉迟迥起兵全程,他并没有犯下什么低级错误,之所以败亡如此之快,主要是对面的杨坚、韦孝宽牛逼!
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年仅7岁的北周静帝即位,杨坚以外戚之姿控制了朝政。
杨坚为篡夺帝位,一面退出各种惠民政策,使“天下悦之”,一面加紧清楚周室外藩,连续将在外的赵王、代王、滕王召回长安杀害。
除此之外,手握重兵,名望素著的尉迟迥,自然也是杨坚必须解决的。
尉迟迥是北周名将。他曾全权领导了平定蜀地的战争,被时人认为是霍去病一般的将才。
此后,在与北齐的战争中,他也战功卓著,成为北周顶级将领。
杨坚企图召尉迟迥到长安,并以韦孝宽取代之。
尉迟迥识破杨坚企图,起兵反抗!
当时,尉迟迥为相州总管,拥有十四州之地(约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及山西部分地区),拥兵数十万;其侄子尉迟勤为青州总管,控制今山东大部分地方,也举兵响应。
此外,荥州刺史、东潼州刺史、申州刺史、东楚州刺史也各据州响应。
随即,郧州总管司马消难(据江北九州,拥兵十一万)、益州总管王谦(督十八州军事)也纷纷响应。
尉迟迥的势力范围,遍及太行山以东与虎牢以南,滹沱河以南至山东全省与淮北大部,构成了对杨坚集团的三面围攻之势力!
而在外围,尉迟迥南联南陈,北结突厥,利益交换,结成同盟。
杨坚的形势,极为困难。
取胜的主要途径,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克制对手的优势。
杨坚可以利用的优势有三个。
1、名将贤臣相助。
杨坚虽是以外戚身份控制朝政,此前的军事、政治表现均不如尉迟迥。
可是,在杨坚的经营下,特殊的出身(出身弘农杨氏+赐姓普六茹氏)、显赫的身份(关陇集团实力派及皇亲国戚)、不错的人格魅力,使其笼络了汉族及汉化鲜卑贵族的支持。
因此,虽然杨坚的军事经验不如尉迟迥,但其手下的韦孝宽却胜过尉迟迥。
2、兵精。
同时,北周是以关中立国的,精兵猛将多在关中。
3、地利。
尉迟迥势力范围虽大,但尉迟迥的相州是其核心。只要打掉相州尉迟迥,叛乱就不能成势。
而当时,关中、山西、中原,多在杨坚控制下,自太原、洛阳进军相州,距离不远,且沿途并没有难以克服的天险。
因此,杨坚的对策是:集中关中精兵,以良将统帅,快速直取相州,捣毁尉迟迥集团!
韦孝宽,率关中精锐,开始了一场闪电战。
尉迟迥起兵后,采取了3道发展的策略。
北面,尉迟迥派兵贡献巨鹿,围攻桓州,企图控制井陉口,为将来向太原发展打开通道。
南路,分兵攻打永州(今泌阳县南),企图打开进入武关,威胁关中的通道。
中路,又兵分3路,攻潞州、汴州、东郡等地,企图控制黄河各要点、渡口,西取洛阳。
显然,尉迟迥的方略,是先控制各要点,获取战略优势后,再攻入关中,消灭杨坚。
韦孝宽风驰电掣的行军,彻底打乱了尉迟迥的部署。
六月韦孝宽领命,七月即从关中直抵河阳。
河阳,与洛阳隔河相望,是历来兵家大师喜欢作文章的地方。
后来的李光弼,在河阳坚守,形成“猿臂之势”,以劣势力量控制形势。
此时,韦孝宽急行军至河阳,既利于控制洛阳周边形势,又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直接威胁尉迟迥集团核心地带!
同时,以洛阳为坚固后方,以虎牢等地为屏障,只要控制怀州等地,韦孝宽直取相州时,又能以太行为侧翼屏障,后方无忧。
盘根错节的局势中,找到关键,一举改变局势,韦孝宽真是名将!
韦孝宽在河阳站稳后,立即派兵解怀州之围,为进军获取了侧翼保障。
尉迟迥军也颇有战争经验,他们集兵防御沁水要地永桥城(今沁阳大虹桥),并以尉迟惇率10万军(《隋书.高颎传》载为8万步骑)抵达武陟,与韦孝宽军隔河对峙。
永桥城,地处要冲,自高欢时代起就设镇经营,城池坚固。
显然,尉迟迥军的企图是:以永桥城拖住韦孝宽,集结分散兵力,再一举击败韦孝宽。
韦孝宽手下众将也都认为:必须先攻下永桥城才可能继续东进!应当先集中力量攻破此城!
如此,顿于坚城,闪电战就结束了!
韦孝宽提出:城小而坚,不容易攻破。但是,因为城小,留兵监视,限制其行动就可以了。只要击败对岸的尉迟惇大军,这座小城能有什么作为?
于是,韦孝宽军集中力量,决心攻破尉迟惇十万军!
要渡河进攻,首先要解决渡河问题。
当时正值涨水期,水深且急,韦孝宽遂筑桥。
尉迟惇再上游放火船来烧。
跟韦孝宽玩工程,自不量力。韦孝宽与高欢主演的玉壁之战,是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工程技术为主导的攻防战。
韦孝宽建“土狗”挡住火船,火船燃烧殆尽,不能焚桥。
桥梁既成,韦孝宽发兵进攻。
渡河攻击,关键在先渡河的部队是否能持续推进,为后续部队扩大登陆场。对守方来说,关键在能否将敌登陆先头部队击退。
前文说到,韦孝宽军队更为精锐,精兵对决,对尉迟惇不利。
当时,尉迟惇沿江布阵二十里,战线太宽,兵力不集,遂退兵集结,一来集结兵力,二来可以“半渡而击”。
一般来说,先渡河的军队因兵力不多,多是要先将行军队列改为阵战队形,待后续部队抵达后再作发展。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行军队列直接冲击已不少见。但是,多是陆地行军,以精骑为主导,像这种渡河后直接冲击,只有此前东晋军上演过,北方军队很难如此。(因河岸地形不利精骑冲击)
韦孝宽此前在淮南、荆州等处多次作战,已经掌握渡河运动要领。
在韦孝宽直接擂鼓,鼓声大作,渡河部队直接冲击,一举击破敌军!
韦孝宽击破尉迟惇后,长驱直入,途中遇到宇文胄等军,也只以杨素等人围之,主力风驰电掣,直逼邺城。
因此,韦孝宽抵邺城下时,尉迟迥部仍四散于各地。
尉迟迥在邺城,此时只有13万人。青州尉迟勤率兵5万来救,但只有5000精骑先抵达。
不过,尉迟迥军依然多于韦孝宽,且其中许多早先从关中来的精锐,战力极强。
尉迟迥亲率大军出城南列阵迎战。
开战后,尉迟迥军占据上风,韦孝宽几乎不支。
此时,韦孝宽发现了机会:许多邺城百姓,也前来观战,聚成一道人墙。
韦孝宽遂令人结阵,直接冲击百姓。
观战百姓见状,一片混乱,自相踩踏,声如雷霆。
韦孝宽军大呼:贼败矣!
三军将士士气复振!而尉迟迥军则为之牵连,士气大降。
尉迟迥军大败!
韦孝宽取胜,乘胜击破邺城,尉迟迥自杀。
尉迟迥既死,反杨军失去主心骨,不久为各军相继击破!
战事结束。
此战,尉迟迥的表现,无论战略还是战术,虽没有什么值得夸奖之处,但也没有出现什么低级错误,基本上算是中规中矩。
考虑到其雄厚的实力和各地的积极响应,尉迟迥原本是一块很难啃的骨头。
之所以68天被平定,主要是对面的杨坚、韦孝宽等人打得好!
韦孝宽等人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找到一举取胜的关键点,又以果断、精准的行动扭转局势!
其后,韦孝宽又充分发挥其在工程、野战、士气战的天赋以及士兵精锐的优势,长驱直入,决战决胜,最终一举平定对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