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被杀时,作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何见死不救?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慷慨就义的时候。他的父亲谭继洵并不是湖广总督,实际的职务应该是湖北巡抚,当时的湖广总督是大名鼎鼎的张之洞。不过谭继洵确实没有能够营救自己的儿子谭嗣同。

谭嗣同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由于戊戌变法极其严重地挑战了慈禧的权力格局。最终在慈禧的强力打压之下,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了。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当时在慈禧的授意下:让刽子手使用的刀都是没有刀刃的钝刀,可见她内心是有多么痛恨变法。

谭嗣同死后,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为国流血第一士。其实原本谭嗣同本可以不用赴死的,在谭嗣同被抓前,他是绝对有机会像其他人一样逃跑的。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的很多日本友人都劝他东渡日本,以躲避晚清当局的搜捕,可是谭嗣同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留下。这一点与康有为的行为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谭嗣同后来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各国的变法都是因为流血以后才成功的,那么晚清的变法流血,请从我谭嗣同开始。”随后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刑场,也同时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终点。

这里多说一句,当谭嗣同走向刑场的时候,围观群众们依然发挥稳定,不断地向他丢菜叶、扔石头。不过这也无所谓了,千百年来基本都是这样,反正吃瓜群众们多少年来也没怎么变过。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谭嗣同的父亲贵为封疆大吏的巡抚,却并没有保下谭嗣同的性命呢?

首先来看看:谭嗣同的遇害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谭嗣同于公元1865年,也就是同治四年的时候出生于北京。当时的晚清是个啥样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内有慈禧的擅权、外有列强的不断侵略和虎视眈眈。

不过此时也正是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时期,很多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源源不断地传入到了晚清。谭嗣同就是在这样一种中西文化激烈交锋的时期成长起来的。

谭嗣同后来跟着很多老师学习,既学习了传统的文化和思想也接触到了很多西方的思想。可是有一个奇怪的问题,那就是:谭嗣同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中。这也是让其当官的父亲颇为失望的一点了。

1884年(光绪十年),19岁的谭嗣同离家出走,一鼓作气地游历了很多省份、观察风土人情、社会面貌,结交名士等等。

这一时期的经历对谭嗣同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整个晚清还是处于封闭、落后、愚昧的状态。此情此景让谭嗣同感慨万千,也为其后来积极主导变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后来整个晚清发生了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1895年甲午战争中,晚清惨败给了以前的“小弟”日本,而且是彻底的失败。

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当时在晚清内部从上到下掀起了一股迫切需要变革的狂潮。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日本为什么能打败晚清呢?其实根本原因只有一条:因为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而已。

慈禧在内部、外部强大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宣布:让光绪帝来主导一场变革——戊戌变法开始了。

1896年,谭嗣同按照其父的安排,用银子买了一个江苏的候补知府。不过谭嗣同当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他的思想和志向已经不是当晚清的官了。

1898年,谭嗣同在梁启超等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晚清模式,从此成为了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随着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的失败,也就发生了谭嗣同慷慨赴义的一幕了。

总体上来说,谭嗣同生于官僚和旧思想之家,但是受到了新思想以及现实的强烈影响,毅然决然地走向了晚清的对立面去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谭嗣同的父亲身为湖北巡抚这样的高官,为什么在变法失败以后不积极营救谭嗣同呢?

谭嗣同出事的时候,父亲谭继洵当时正是湖北的巡抚。那么为什么他的父亲见死不救呢?

首先我想说,没有父亲是不爱自己的儿子的、没有任何一个父亲愿意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谭继洵之所以没有能够营救谭嗣同,其实主要有二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谭继洵,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学习的是八股文,走的是传统的科举入仕道路。谭继洵的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是儒家的“三纲五常”。

儿子谭嗣同的激进行为,让这个官场沉浮几十年的父亲无法理解、同样也是胆战心惊。

谭继洵不止一次地劝过谭嗣同“回归正道”上来,还花钱给谭嗣同捐了一个官当当。父子两人的观点、思想、思考模式已经完全不同了。

父亲是一个大清朝的官员,思想是保守的、现实的、墨守成规的;而作为儿子的谭嗣同已经站到了大清朝的对立面上面去了。由此,父子两人的关系很僵、甚至都无话可说了。

当然了即使父子的观点不同、思想不同、道路不同,但是毕竟是父子、是血浓于水的关系。谭嗣同在被抓以前,销毁了所有与父亲来往的信件和消息。其实这么做也是为了保全父亲的性命。

作为父亲的谭继洵虽然有恨、有怨气,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回天无力的感慨。

试想一下,谭嗣同是慈禧亲自下令搜捕的朝廷要犯、那是犯了谋反大罪之人。谭继洵为了整个家族的命运着想、为了谭家所有人的性命着想,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赴死了。

原因二:谭继洵人微言轻,即使想救也救不了

谭继洵当时只是一个从二品的巡抚而已,上面还有正二品、一品等官员。谭继洵的顶头上司就是张之洞了。

张之洞剧照

当时戊戌六君子里面有一个叫做杨锐的人,这个人可是张之洞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张之洞也积极活动过,希望能够刀下留人,可是最后的结果一样被杀了。张之洞尚且无法营救自己的人,谭继洵那就根本不可能救下谭嗣同了。

当时慈禧那是极其痛恨维新派的,主要是因为康有为搞了一出“围园杀后”的事件。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大罪之下、慈禧的震怒之下,即使谭继洵去求情、去活动了,最后的结果又能怎么样呢?

谭嗣同只要跑不掉、或者不愿意跑的话,被抓住只能是死路一条了。大家别忘了,古代什么罪最严重,当然是谋反之罪了。谭继洵当时的做法基本还算是明智的,要不然他们整个家族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往后的事态发展其实也证明了谭继洵的看法。虽然谭继洵尽量在儿子被杀这件事情上保持了低调和极大的克制,可是最后还是被贬为庶民,最终郁郁而终了。

最后我想说,谭继洵对于儿子被杀一事,也只能选择默默流泪以及万分懊悔了。当时他是不可能成功营救自己的儿子的,核心原因还是: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无法营救自己的儿子。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正是有了无数个像谭嗣同这样的人,我们才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谭嗣同没有白死,他不屈的灵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