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论功行赏,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却只分到又穷又小的留县?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这不能怨刘邦。

刘邦论功行赏的时候张良可是被分了3万户,刘邦给的理由是: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所以,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3万户作为封地。



也就是说,齐国上下全境70多座城市随便张良选,凑齐三万户就是张良的封地。

要知道,齐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是天下有名的富国,依靠盐铁之利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这让齐国仅靠小小的山东半岛就能在战国早期和占据了巴蜀一带的秦国形成对等的国力。

再说3万户是个什么概念?

古代谈起军功,人们更喜欢称为万户侯,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将领立下了不世战功之后,通常能分到一万户的封地,对继承了秦朝军功制的汉朝来说相关执行标准更是近乎严苛的冰冷。

比如,汉武帝元朔二年卫青攻取了匈奴的河南地区,将这里改为汉朝的朔方郡,消灭敌军3000多,俘获马牛羊等牲畜100多万只,也不过被封了3800户。



汉武帝元朔五年,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部,俘获右贤王手下小王10多个,男女民众15000人,马牛羊等牲畜上千万头,估计快把右贤王的老巢给抢空了。战报传到长安城可把汉武帝高兴坏了,于是封卫青为大将军,成为大汉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即使取得了如此大捷,卫青只不过被封了6000户而已,加上攻取河南地的功绩只积累到9800户,离1万户还差200。

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在春天和夏天分别率领军队攻打匈奴河西地区,在这一带共歼灭匈奴4万余人,还抓住了单于的妻子、匈奴王子等59个,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63人,霍去病仅仅被加封7000户;

当年秋天,河西匈奴决定向汉朝投降,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前往河西受降,并成功平定了匈奴内部的骚乱,斩首8000完成了河西受降的任务。

此后,汉朝在原核心地区设立了张掖、武威、酒泉、敦煌,打通了从汉朝前往西域地区的交通线,霍去病仅被加封1700户。

整个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共歼灭匈奴将近5万人,夺取了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成功完成了数万匈奴人的受降工作,也不过累计加封8800户,距离1万户还差1200户。



即使加上元朔六年被封为冠军侯的战功得到的1600户封赏,也不过刚刚超过了1万户的水准。

而且,不要忘了卫青、霍去病是皇亲国戚,他们除了立下了不世战功之外还深受汉武帝的宠信。尤其是霍去病,不仅战功赫赫,他从小生长在深宫,10岁到18岁之间大多数时间都是和汉武帝在一块,与太子刘据接受汉武帝的亲自调教。可以说,霍去病所获得的战功越大,越说明汉武帝教导有方,在歼灭5万匈奴夺取了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也只不过刚刚过万户侯的标准。

可见,汉朝时期在军功方面具有非常严格的执行标准,像当万户侯就得获得不世之功才行。

当然,汉初大家伙立功更容易一些,而且这个时候因为是创业阶段,所获得的封赏要比汉武帝时期容易的多,也更丰厚的多。

即使如此,3万户在当时看也是一个极大的荣耀和回报了。

如果按照古代每户人家5口人,3万户就是15万人,几乎占到了汉朝初年人口的1%。在汉朝时期,主要的经济活动就是农业生产,农业占到了汉朝GDP的绝对多数。



也就是说,张良这3万户的封赏大约占到汉朝每年产值的1%左右。

为什么这么说?

上面讲了,齐国可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地方,它的人均产值肯定要远超过汉朝的平均水平,而且刘邦也说了,齐国所有的地方张良可以随便挑,理论上张良可以把齐国最精华的3万户封地拿到自己手中。

所以,张良这3万户的封地产出达到当时汉朝1%的GDP还是没问题的。

当时汉朝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相当于今天的美国,目前美国GDP的总额超过210000亿美元,1%.就是2100亿美元,所以刘邦对张良还是非常厚道的!

当然了,张良封地中的产出肯定不是都归他,在汉朝初年,刘邦的本意是创造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然后以这个群体作为大汉帝国统治的基石。在当时老百姓的税负是非常低的,尤其是曾经为刘邦战斗过的士兵,他们除了分得大量的土地之外,还会有最多12年的免税,然后才会和普通小老百姓交一样的税。

所以,即使得到封地之后,也不可能把老百姓压榨的处于温饱甚至饥饿的水平,绝大多数产出是由老百姓自由支配,每年封地上缴的物资应该不会超过老百姓当年产出的10%,理论上大约相当于大汉王朝GDP的1‰,换算成今天相当于美国有一个人每年可以得到200多亿美元的固定收益。

那为什么后来张良仅仅得到了一个小小的留侯呢?

这个真不怨刘邦,是张良自己要求的。



这个小县也许小,可不贫瘠。

张良受封的留县,在今天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虽然留县已经被湖水淹没,但是从周边的地势情况来看,这里当年是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地。

徐州地型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大约占到了全市面积的90%,丘陵山地只占到了全市的9.4%,而且基本上都是一二百米的小山包,在地质构造上徐州地区属于华北断块区的南部,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都非常低。而且由于地处黄河故道附近,这里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再加上徐州降水量丰富和当地的温带季风气候导致的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非常适合农业生产。

作为徐州的一部分,留县的地形地貌应该和徐州总体的情况是差不多的,最多也就是在微山附近有一些丘陵山地,但这不影响整个留县地区以肥沃的平原为主的现实。在以农业为主的西汉时期,留县整体的富裕程度最起码不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概率还会高不少。


(当地的地形一马平川)

当然,留县作为一个小县,在当时估计经历了秦末的战争之后最多也就是几千户,张良要这块封地等于是比刘邦能给他的封赏至少降低了90%。显然,这片土地用来封赏张良过于少了。

张良这么做应该源自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他本人对财富不热心。

张良是韩国贵族之后,他的父亲、祖父曾经服务过五代韩王,所以当秦国灭掉韩国之后张良散尽家财,用来招募武士刺杀秦始皇,在他眼里财富只是自我实现的工具而已,而他本人对于财富并没有多少热心。

所以,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张良没有像别的功臣一样邀功,除了拒绝刘邦的封赏之外,他主要的精力就用在修身养性方面,这可能和张良的身体条件有关系,同时也有可能是将张良的性格使然,他曾经不止一次在家中绝食,也就是传说中的辟谷,以寻求道引轻身之道。说白了这个时候他别的不想,就是想成仙。



第二,明哲保身。

张良选择留县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封地,可是有讲究的。

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巩固统治不仅对那些佣兵自重的诸侯不放心,连对他的老兄弟萧何都不放心,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当看到和他功劳相当的韩信、萧何的遭遇之后,不得不想一个名则保身的方法。

刘邦起兵之后就是在留县和张良第1次认识的,而正是因为这场相识,让张良在日后能够为刘邦服务,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天下。而且,此地离刘邦的老家不远,刘邦就是一个非常有乡土观念的人,他曾经跟老家人说过,别看我把家安在了长安,但我永远是沛县人。

每一次想起老家,那么距离老家只有几十里地的留县也会勾起他当年的峥嵘岁月,和与张良的战友情,而张良又这么识相的弱化自己,刘邦肯定不会难为张良了。

第三,为自己的后代着想。

张良有一个儿子叫做张不疑,也是他爵位的继承者,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张不疑的出生年,从张良的经历来看,他这个儿子也许出生的非常的早,也许出生的非常晚。

  • 第1种可能,出生很早。

从年龄上来推断张良应该和刘邦差不多大,因为当秦始皇灭掉韩国的时候张良已经是家族的族长,年龄应该在25~30岁之间。作为韩国的贵族之后和家族的族长最起码在20岁的时候他应该已经结婚了,不会像刘邦一样是个光棍子。而且,他大概率不只是一个妻子,

张良虽然后来身体不太好,他年轻的时候可不一样,作为家族的组长,他接受了非常严格的军事训练,所以刺杀秦始皇失败之后张良开始了一段游侠的生涯,那么作为这样一个人,应该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至少有一个儿子了,也许张不疑就是这期间出生的。

但是这有一个疑问,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张良的儿子张不疑的年龄应该40岁左右,楚汉相争的时候他应该有机会在军中效力,那么也就没有必要继承张良的爵位,自己立的功就已经能够封侯了。

所以,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小。

  • 第2种可能,年龄也许和刘如意差不多大。

张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向秦始皇报仇散尽家财,自己也被迫流亡,过了很长时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他很难会娶妻生子在一个地方安安稳稳的。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张良就拉起了一队五,然后开始为重建韩国奔走,直到韩王被项羽杀掉,他自己也受到牵连,被迫从项羽逃走去投奔刘邦,这期间恐怕就算是他娶妻生子也很难逃出项羽的毒手。

对于张良来说,直到最后一次回到刘邦身边才得到了一个比较安稳的生活,期间才有可能娶妻生子。

也就是说,张良长子张不疑很有可能是楚汉相争期间出生的,应该年龄跟同样在楚汉相争期间出生的刘如意差不多大,还是个孩子。



所以,张良就需要为自己这个处于孩童时期的儿子找一个比较安定的封地。

留县这个地方不大,但是富饶,足可以让张良的子孙作为富家翁一代一代传下去。

同时,留县远离长安政治中心,也很难参与到朝廷的斗争中去,孩子只要不作就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

可是张良千算万算最后还是百密一疏,在公元前175年,也就是汉文帝时期,张不疑竟然犯下了不敬之罪,被判处死刑,爵位也被掠夺。

而犯的罪竟然是和太子东宫司门之官谋杀原来楚国的旧贵族,可见张良这个儿子性格正好跟他相反,喜欢到处瞎掺和,结果害了自己全家。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