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八股文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准确说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八股文是逐步演化而来的结果。
最初的科举考试,多采用各种议论文甚至作诗。
但议论文和诗歌的好坏,很难有什么准确的评价标准。
比如一篇议论文,有的考官觉得写的非常精妙,有的考官则认为写的一塌糊涂。
这样就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考官阅卷难度很大,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还需要考官有极高的水平,要非常渊博才可以;二是评价标准不一,为作弊和开后门留下余地,对大部分底层考生不太公平。
北宋开始,王安石废诗赋取经义,将科举考试缩小到儒家经典的范围内,大大缓解了这些问题。
但北宋时期,科举还是采用散文形式,形式多种多样,阅卷难度还是较大,而且以议论为主的评定还是有很多标准。
南宋开始,对文体就有所约束,不能天马行空的随便去写,有一些固定的格式:“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然后有小讲、大讲、余意、结尾等固定段落,“篇篇按此次序,其文多拘于偶对,大抵冗长繁复,可厌”。
这样一来,阅卷的难度就降低了。
元代搞科举考试时间不长,但又有所发展,将考试内容严格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
这样一来,对于考官的要求也降低,不需要极为渊博,样样精通了。考官只需要叔叔这四种书,就足以胜任。
明代将科举当作国家头等大事,在朱元璋时代开始约束,到成化年间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
八股文顾名思义,文章有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除了格式以外,对八股文内容也有严格限制,必须按照“朱圣人”朱熹的观点,不能标新立异,胡乱解读,不得引用经典以外的其它任何书籍。
其实,八股文类似于一种文字游戏。
考生首先要熟读甚至背诵大量科举考试的书籍,并且要熟练掌握八股文的文字技巧,才能完成最基本的八股文写作。
而一般想要完成这些基本能力,至少需要从小进行五年以上的不断学习,当然不排除有少数天才存在。
期间需要进行大量背诵和记忆,以及理解,期间资质较差的孩子就逐步淘汰停止读书。
然而,即便你会写八股文,也不代表你能进学。
由于科举考试每一级都有很高的淘汰率,你一定要写的比其他人好,才有机会出头。
这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也是一种淘汰制度。
同时,如果你在科举考试到达很高水平,就不仅仅是会背会解释了,更要考虑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八股文一切对仗,不单纯是声音、词组的对仗,而是思维逻辑的对仗。
所以,八股文本身其实意义不大,但确实能够选拔出一部分读书人。
毕竟八股文是一种游戏规则,要求还很高,能够按照规则淘汰其他绝大部分对手的胜利者,一般都是能力较强的人。
自然,八股文也有很多问题,其一就是可能培养出一些专业的书呆子,只会写八股文,其他什么都不会。
所以,康熙皇帝意识到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1663年废止八股文。
但是,废除八股文以后,如何选拔读书人才,这就是大问题。
八股文的优势是,阅卷简单,考官随便一看,就能淘汰大部分写的不好的考生。
而留下的卷子经过仔细阅读,可以轻易选出其中佳作。
如果还是使用议论文、散文甚至诗歌,还是存在阅卷问题、评价标准问题,难以解决,最终选出来的人可能比八股文考试更差。
1665年,礼部侍郎黄机上疏:“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言微旨,以观心术。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1668年,康熙恢复八股文考试。
对于八股文的弊病,其实各朝各代皇帝都心里有数。
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书乾隆皇帝:“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应将考试条款改弦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乾隆组织讨论之后,发现没人能提出替代科举之方,这次提议暂且结束。
所以,一般进士考中以后,都会先进入翰林院学习,看看你是不是当官的料。
如果只是单纯的书呆子,就留在翰林院做些文字工作,其他人则可以到地方做官。
很多人攻击八股文,其实八股文在古代来说是相当先进的,中国科举制度也很先进。
八股文同现代教育的主要区别是,他只是单纯的文学教育,没有数学、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
但八股文存在的时间是古代,不是现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