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儿走到哪儿呢?为什么称为走西口?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山西那些事儿。(约400字,阅读需2分)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提起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泪长流。
一曲走西口,让我们忆起一段特殊的历史。
在晋北、陕北地区,夫妻之间和恋人之间,多以哥哥妹妹相称。
这首名为《走西口》的民歌,在妹妹对哥哥一声声、一句句的叮嘱里,浸透着女子对丈夫和恋人离家远行“走西口”的无尽关怀与悲苦。
特别是经由陕北姑娘王二妮的真情演绎,这首悠远悲怆的《走西口》更成为特有的文化记忆,表达出晋陕民众对艰辛生活的深深倾诉。
在传统时代,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多在北方长城险要地点设置防卫要塞。特别是在明代,中原王朝先后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而“口”则专指长城沿线的关口。借助于军事关口,明清以来很多关口逐渐演化为贸易场所,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杀虎口等。
明清的长城之内民众之所以要“走西口”,跑到关外不适宜农耕之地求生,主要是为了逃避关内的天灾,如旱灾等。除此之外还有山陕商人,不畏严寒酷暑,行走于长城内外。
就性质而言,“走西口”是明清时期长城以内晋北、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到长城以外谋生的社会活动,也是成千上万口内百姓涌入今天内蒙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的移民活动。同时,“走西口”也是明清以来逐渐孕育的一种经济现象,一种移民文化现象。
两分钟走进历史现场,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