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13岁登基,励精图治几十年,为何却成为了元朝的亡国之君?

发布时间:2022-03-24 / 作者:清心寡欲


元朝皇帝身兼二职,既是中原皇帝,又是草原大汗。看似很容易励精图治。

如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知人善任,发展中原经济,减轻百姓的负担。

如励精图治,鼓动大伙出去抢劫,抢的盆满钵满,让大家享受到扩张红利。

但实际上,两条路都走不通。

搞扩张,元朝试过。

元朝灭宋后,元世祖忽必烈和元定宗曾试图吞并日本、安南(越南)、八百媳妇(在泰国北部)等政权。

但这些扩张全部失败了。不仅失败了,没扩张多少土地,反而因为战争失利,搞得国库空虚,不得不叫停战争。

搞中央集权,专心治理中原。元朝皇帝也尝试过,但也都失败了。

为什么会失败呢?

因为要搞中央集权,就得先汉化。一切按照中原的规矩来。如果在中原使用草原上的那套政治生态,是根本行不通的。

现在好多人说元朝短命,是由于皇帝不愿意汉化,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中原的皇帝,还是草原的大汗。始终不得汉人人心,最终被汉人赶出了中原。

这种论述,是对的。

但是观点,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

因为汉化能够加强皇帝权威,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的好事,元朝皇帝怎么可能拒绝?

元朝的汉化之所以断断续续,并不是元朝皇帝不想汉化。而是搞汉化,必然要动蒙古贵族的既得利益,会得罪蒙古贵族,阻力太大了。操作得不好,漠北草原和中原汉地就分裂了。变成又一个南北朝。

就拿忽必烈来说。

忽必烈年轻时,就十分仰慕汉地文化。

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

他能击败阿里不哥,就是因为他获得了中原汉人豪强的支持。

但击败阿里不哥后,即便是忽必烈,为了维持元朝在漠北的统治,也不得不在汉化和维持传统的二选一中,做平衡处理。

虽说忽必烈在位后期,由于汉将叛变、禅让风波和太子真金的病逝,对汉文化有了怀疑和抵触心理,一度完全叫停汉化。

往后的元成宗、元武宗统治时期,元朝大致上也延续忽必烈时期的政策。以致大约近三十年时间,元朝的汉化不进反退。

但前面说了,汉化有利于加强中原集权。元朝皇帝其实做梦都想汉化。

在巨大的潜在收益面前,元朝第四代、第五代皇帝元仁宗、元英宗又重启汉化。比如重开废除了近半个世纪的科举制度,提拔汉人精英压制旧贵族,限制蒙古诸王的权利。

但是,由于几乎所有元朝的宗亲、外戚、勋贵都属于保守贵族,都反对汉化。皇帝要分他们的蛋糕,他们必然要反扑。

所以元仁宗、元英宗的汉化,最后以元英宗被保守贵族刺杀而草草收场,不了了之。

元英宗被杀后,保守贵族拥立晋王也孙帖木儿为帝。是为泰定帝。

泰定帝从小在草原长大,不通汉学,所以他在位的五年,元朝的汉化又停滞了。

在位五年后,泰定帝病死。

其后,由于保守贵族的干涉,元朝在短短十三个月内,换了三任皇帝。中间甚至还发生了内战。

直到1329,精通汉学的元文宗继位,才结束了内战。

按理说,元文宗精通汉学。他在位时,应该会仿效元仁宗,重启元朝的汉化。

可是实际情况是,由于保守派势力太大,大到能威胁皇帝性命。元文宗不想重蹈元英宗的覆辙。便只能搞些“样子工程”。

如用虚崇文儒的手段来安抚汉地民心。

做出制度上的变革,他是想也不敢想。

由于元文宗的碌碌无为,元朝的汉化依然是毫无气色。而元朝在保守贵族的治理下,在中原的统治日衰。后来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火苗,就是在此时撒下的。

元文宗死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动荡(元文宗遗诏,传位元顺帝。但保守贵族不允许元顺帝继位),元顺帝在历经流放朝鲜半岛等一系列磨难后,终于继位做了皇帝。

继位之初,由于当时的权臣伯颜,极度反对汉化。搞得民怨沸腾,民族矛盾激化。

如伯颜不仅以皇帝的名义下诏令,禁止汉人和南人执兵器和农用铁禾叉。甚至还丧心病狂的提出杀光张、王、刘、李、赵,五个汉姓老百姓的请求。搞得下到黎民百姓,上到朝廷的汉人官员,都与蒙古、色目人产生了深深矛盾。

所以等到元顺帝铲除伯颜,并亲政后,他立即重用宰相脱脱,开启汉化。

如提倡文治国,重启科举,借以笼络汉族士大夫;平反昭雪一批冤狱;下令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种税收,为农民减负;开马禁,放宽对汉人和南人的管制。

试图通过这一系列改革,缓解民族矛盾,中兴元朝。


按道理讲,元顺帝励精图治时,距离元朝灭南宋仅54年。距离元朝建立仅62年。

即便是以金宣宗南迁河南,蒙古军进入中原来算,也不过119年。

按照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发展规律,一百多年的发展,王朝当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土地兼并、官员贪污腐败等。

但这些都只是小问题。并非不可挽救。只要皇帝励精图治,有较强能力,修正错误,并非不能开创出中兴的局面。

但是由于此前的元朝统治者,统治水平实在是太稀烂了。几十年的“包税制”,让基层官员已经习惯了不理会皇帝的诏令。

因而元顺帝的改革召令下发后,许多官员阳奉阴违,仗着天高皇帝远,继续肆意欺压底层老百姓,继续搜刮民脂民膏。让元顺帝的改革始终只是停留在纸面上。

改革无法落实,加之天灾横行,元顺帝被迫下召罪己,试图挽回中原人的人心。

可中原人对元朝早已经丧失透顶了。即便是士大夫,也不愿意在支持元廷。此时元顺帝发罪己诏,能有什么用呢?

说到元朝汉人士大夫对元朝的敌视,不得不插一句——简直是历史罕见。

中国历史上的起义,普遍有一个规律:底层老百姓先揭竿而起,但往往只是炮灰。最后摘桃子的,大多是贵族。

比如隋末起义,七十二处草寇,严重动摇了隋朝统治。但最后夺了江山的,是隋朝皇室的老表唐国公李渊一家。


但元末起义,情况正好相反,诸如朱元璋的义父郭子兴,辅佐韩林儿的刘福通,都是大地主出身。是他们先揭竿而起,所以才有了元末大起义。

像这种大地主毁家纾难、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情况。这在历史上不多见。

为啥衣食无忧的地主老爷们,要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得去造反呢?

这是因为,在蒙古保守贵族的统治下,汉人一般士绅阶层的上升通道基本被焊死了。

元朝从建立到灭亡,举行了十六次科举,平均六年一次。

总共录取进士1139人,平均一次才72人。

这个录取名额明显要远低于宋明清三朝。

如果单单只是录取名额偏少,也就罢了。

现实情况是,就这么点蛋糕,元朝还要层层分瓜分。蒙古贵族要先分一大块,色目人也要再分一块。

轮到汉人时,名额已经没多少了。

并且最后这点给汉人的名额,很多还让汉族勋贵世家大族给先分了去。最后落到一般汉人士绅手上的进士名额,基本就没了。

想想看,如果你是汉人士绅。你有钱,也有学识、见识。可是由于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不公平,导致你始终只是土财主。你心里能接受?

如果朝廷强大,你或许能接受。

但朝纲不振,遍地是造反的火苗?你还能隐忍不发?不试图通过造反改变命运?

马斯洛在“五点需求理论”中曾论述,衣食无忧的人,往往其实最希望改变现状。

当士绅们的封侯拜相,不能实现时,胆大的人直接就开始团结下层民众造反了。

比如郭子兴、刘福通。

胆小的人,虽然会选择观望。但只要起义政权发展壮大,他们也会做从龙功臣。

比如李善长、刘伯温。

当然,元末也有不少汉人豪强拥护元廷。

如李思齐,张良弼,以及还有身在明廷心在元的张昶。

但这些人的数量还是太少。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元末起义,是底层士绅扯旗造反,中层士绅观望。只有极少数做到宰相的高级士大夫愿意死忠元朝。

扯远了。再说回来。元顺帝继位时,元朝早已经千疮百孔。

如果元顺帝像元文宗一样,只搞些不疼不痒的文化改革,中原百姓会推翻他。

就像历史上的那些覆灭的少数民族政权。

如果他像元英宗一样,敢动保守派蛋糕,继而搞得国本动摇,元朝也会完蛋。

就像搞汉化太过激烈的北魏。

所以此时的元顺帝,不管有没有作为,他都不可能中兴元朝。元朝必将灭亡。

他能做的,只能是笼络蒙古人,色目人,以及汉人中的拥元豪强,集中全力,压制各地的反抗实力,尽量推迟灭亡时间。

但就在元朝需要元顺帝展现本领的时候,他却因为能力不足,频频出错。

如宰相脱脱就要碾死张士诚,令红巾军起义一度转为低潮时,元顺帝却信了奸臣近侍哈麻利的鬼话,罢免并流放了脱脱。

后来,脱脱全家在被流放云南的途中被哈麻擅权杀害。随着脱脱的死,元朝再也没人能总揽全局,集中力量镇压红巾军。

可以说,正是元顺帝的操作失误,让元朝本就颓废的国势,彻底变得无法挽回。

后来,察罕帖木儿以一己之力,又差点要剿灭红巾军时。他却阴沟里翻船,被红巾军降将杀死。

听闻察罕帖木儿的死讯,元顺帝彻底开始放纵自己。估计他当时也明白,已经没人能挽救这个朝廷了。

此后,由于元顺帝的又一次失误,他与太子和皇后决裂。元廷也随之分裂。在地方搞割据的孛罗帖木儿和王保保各自站队,一个拥护元顺帝,一个拥护太子和皇后。打得是不可开交。

而趁着元廷内耗时,朱元璋瞅准时机,先西征灭了陈友谅,又东征灭了张士诚。一统长江中下游流域。奠定了明朝灭元的基础。

1368年正月,在东南发展了十几年的朱元璋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而早在朱元璋称帝前,徐达、常遇春就已经率领二十万大军,渡过淮河,开启了“驱逐鞑奴,恢复中华”的北伐征程。

1368年七月二十八日,在明军的猛烈进攻之下,元大都沦为一座孤城。元顺帝呼叫王保保救驾无果,只好携妻儿逃出大都。

此后,元顺帝虽然与王保保达成和解,试图反攻中原。但明朝问鼎中原已成定局。在明军的几次北伐打击下,元顺帝最终因痢疾病死在了内蒙古的应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