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霍去病想活着把士兵们带回家。
司马迁说霍去病这种做法是典型的不爱惜士兵,原文是“贵不省士”。
说霍去病“贵”,很对。他的小姨夫是汉武帝刘彻,他的舅舅是大将军卫青,他的舅妈是平阳公主,他,贵不可言。
但是说他这种做法是“贵不省士”,太史公司马迁就错得离谱了。
试想如果霍去病真的不爱惜士兵,又怎么会在战斗中如臂使指,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呢?
霍去病第一次随卫青出征,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这一战,产生了两个结果和一个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结果是,卫青所部所获平平,只斩杀了几千匈奴士兵,但是初次出征的剽姚校尉霍去病却一战封侯。
十八岁的少年霍去病,骑白马,执长槊,率八百铁骑,脱离大部队,风驰电掣一般阵斩匈奴两千余人,擒获伊稚斜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于大漠深处。
这让临阵才把霍去病硬塞给卫青的汉武帝高兴坏了。
剽姚霍校尉,智勇冠三军!汉武帝以一千六百户封少年霍去病为冠军侯!
第二个结果是,卫青麾下的前将军赵信,突然遇见伊稚斜单于的主力部队,仓促接敌之下,大败。
赵信竟然领着剩下的八百余人投降了匈奴。
伊稚斜单于如获至宝。因为赵信本是个匈奴小王,归顺汉朝后,被封为翕(xī)侯,对汉朝的情况非常清楚。
伊稚斜单于不仅封赵信为仅次于单于的自次王,还把自己的姐姐也嫁给了赵信。赵信感激之余,向伊稚斜单于献了一计。
这一计太歹毒了。直接导致汉朝再征伐匈奴,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他建议伊稚斜单于把匈奴撤到漠北,与汉朝军队拉开距离。
须知,汉朝当时的主力兵种仍然是战车和骑兵,骑兵的能力,比起从小生长在马背上的匈奴人来说,还有很大的距离。
汉家男儿征伐匈奴,不怕接敌,就怕找不到来去无影踪的匈奴铁骑。
我们所熟知的“飞将军”李广,那是多么彪悍的一员战将。能在重伤被俘的情况下,夺下匈奴的马匹,用抢来的弓箭射退追兵,成功逃回大营。
但是却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最后一战中,因为迷路,而导致单于遁逃,不得不挥刀自尽以谢罪。留下了“李广难封”也就是终身没能封侯的千古遗憾。
可见大漠征伐之难。
赵信向伊稚斜单于献的这个毒计,正是发挥了匈奴的优势,而抑制了汉军的短处。让汉家男儿必须携带更多的给养,长途奔袭,寻找战机。
前面咱们说了,这次战役,导致了两个结果,一个深远的影响。
两个结果咱们都知道了。那么由此产生的一个深远的影响就是汉朝的军队,从此由战车和骑兵为主力兵种,逐渐过渡到以骑兵作为主力兵种。
而战车,逐步以运送辎重及防御设障为主了。
而霍去病恰恰是把骑兵的机动性能,运用到炉火纯青的那个人。
可以说,霍去病就是个天生的骑兵种子。
当然,这就不得不说一说他的身世了。
和卫青一样,出身于平阳侯府。也就是平阳公主府。他的母亲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
卫少儿还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的时候,与平阳县的小吏员霍仲孺好上了,有了霍去病。
这位霍仲孺是个有家室的人,之后就和卫少儿断了联系,幼时的霍去病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哪个。
等卫子夫被过三月上巳节游玩到平阳公主府的汉武帝看上之后。
卫氏一家从此显贵。小小的霍去病成为西汉外戚的一员,才有机会学习骑射,并且很擅长骑射。
一心想为汉高祖,为吕后报仇的汉武帝,当然很喜欢这样的勇士,又是自家亲戚,于是就任命霍去病为侍中,霍去病从此得以成为天子近臣。
相处的时间多了,汉武帝惊喜地发现霍去病对兵法相当感兴趣,就打算亲自教霍去病《孙子兵法》。
没想到霍去病却根本不想学,他是这样说的:
故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听听,这就是军事天才的傲骨!他的意思就是打仗就要随机应变,生搬硬套古兵法有啥用?!
汉武帝一听就更高兴了,这不是正好暗合了兵法中“兵无常阵,水无常形”的说法了吗?
看到这儿,不由人想到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制造了“巫蛊之祸”的江充,也是以相似的方略来阐述自己出使匈奴的策略,同样打动了当时的汉武帝。
可惜,霍去病给汉武帝带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而江充给汉武帝带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噩梦。
咱们回来看看,为什么霍去病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
简单来说,就四个字:因敌而食。
就是甩掉笨重的辎重,发挥骑兵狂飙猛进,机动灵活的长处,长途奔袭,大范围穿插,迂回,寻找战机,打歼灭战!
没饭吃?匈奴那里有!
咱们前面不是说伊稚斜单于听从了赵信的计策,把匈奴的王庭撤到漠北了吗。
汉武帝也不是善茬,你撤到漠北,我正好收拾河西的浑邪,休屠所部匈奴!
河西在哪里?就是河西走廊甘肃一带。话不多说,上图!
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各国的重要通道,匈奴占着这里,汉朝就没法征服西域各国,丝绸之路就更无从谈起。
汉武帝把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霍去病。
这年是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二十岁。
地图上显示得很清楚,这一年,分春夏两次进攻。
春季,霍去病率领一万铁骑从陇西出发,横扫匈奴五国,过焉支山,在皋兰山下与匈奴军主力大战一场,斩首级八千九百余级,其中有折兰,卢侯二王。又擒获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
休屠部祭天用的金人两个,也被霍去病所部缴获。
这一场战役,霍去病带领铁骑长途奔袭六天六夜,充分展现了骑兵的机动能力。
试想,如果是等着辎重一起慢慢行动的话,战役的突然性和灵活机动性,将荡然无存。
必将被匈奴人牵着鼻子在广阔的草原上遛弯,并最终被拖垮。
尝到这种战法甜头的霍去病,在当年夏季攻势中,甚至不等因迷路而没有按期赶到的公孙敖所部兵马,率领万余铁骑,孤军深入,又是长途奔袭,如图所示,绕了一个大大的弯,出其不意地从北面进袭匈奴军。
这一仗,俘获匈奴贵族,阏氏(yān zhī,匈奴的王后),王子等五十九人,高级将领相国等六十三人。打得匈奴人元气大伤,浑邪王直接动了归顺汉朝的心思。
同年秋天,浑邪王率部归顺汉朝,但是平生波澜。当匈奴众看到对面来迎接的汉军人数众多的时候,有不少人临阵反悔,纷纷叛逃,一时大乱。
还是霍去病,当机立断,率领铁骑突入匈奴阵中,斩杀了叛逃的匈奴人八千余人。最终使得浑邪王率领四万多匈奴人归顺汉朝。
从此,河西走廊被汉朝控制,汉武帝设河西四郡:酒泉,敦煌,张掖,武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
更重要的是,这个方向上再也没有匈奴的滋扰,汉朝在陇西,上郡,北地郡的守卫力量,因此得以减少一半,减轻了汉朝老百姓的负担。
可以说,霍去病居功至伟,因此也获得了八千九百户的封赏。
霍去病的最后一战,发生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同样精彩纷呈。
肃清了河西走廊之敌的汉武帝,把目光对准了撤到漠北的匈奴王庭,也就是伊稚斜单于的本部。
这次战役准备的更充分,由卫青和霍去病统领十万铁骑,再加步兵及辎重队伍数十万人。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寻机歼敌。
很明显,霍去病所部,又是一次长途奔袭,这次的路程,足有两千余里,大败匈奴左贤王,斩敌七万余级!
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古礼,祭天为封,祭地为禅。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
两千余里的长途奔袭,如果是被沉重的辎重所累,肯定达不到这样辉煌的战果。
综上所述,霍去病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正是为了发挥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导致的结果。
如果让士兵贪恋汉武帝赏赐的数十车酒肉,那就一定会导致骑兵们行动迟缓,既达不到长途奔袭的速度,也无法完成突袭匈奴部的突然性。
所以,这样长途的奔袭,和连续的作战,正是发挥了骑兵的长处,对击败匈奴这样从小就生长在马背上的军队来说,才是正确的征战方式。
当然,胜利归来的士兵们,也会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面有菜色,疲惫不堪。
看起来是霍去病不爱惜士兵,但是,活着把他们带回来,不是最好的爱护士兵的方式吗?
至于太史公司马迁对霍去病在军营中稍有闲暇,就以踢球(蹴鞠)为乐,也颇有微词。但是我个人看法,这正是保持士兵士气的一种方式。
不然,大漠茫茫,行军凄苦,很容易出现士气低落的问题。以蹴鞠为乐,正好可以让士兵们动起来,忘掉思乡之苦,保持士气的高涨。
说真的,如果霍去病真的贪图享乐,也不会在二十四岁就英年早逝。这应该是常年征战,苦心孤诣的结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