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马村有个“百鬼坡”,寸草不生。盗贼在坡上打洞钻进了一个古墓。突然,有人惨叫,一个红衣女子正在门后露出脸来,盯着他们。
这伙盗贼虽然钻过好几座古墓,但还是被这个诡异的情形吓得魂飞胆破,连滚带爬地跑出了墓地。
“百鬼坡”常年寸草不生,冬天的时候,雪落在上面就化了。附近村民早就觉得这块地大有蹊跷,从来不许孩子们到山坡上玩耍。
这伙盗贼被吓走后,流言在十里八乡越传越广:“百鬼坡真的有鬼!还是个红衣女鬼!”
1973年,当地文物部门听说此事,他们细一琢磨,反而有些惊喜。于是派专家到此地来考察。
到了现场,专家更加确定了心里的猜想。
“百鬼坡”地面上的温度远高于周围土地的温度,土壤的成分也明显跟周围土地不一样,怪不得植物无法在“百鬼坡”上生长。
这种特殊的土壤应该是人为混合夯实而成,说明地下很可能埋藏着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墓。
考察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盗洞。向上级申请后,大批考古队员进驻马村,开始进行保护性挖掘。
马村发现了14座宋金时期(公元960年-1234年)墓地,迄今为止发掘清理出来9座。
墓地中的随葬品并不多,甚至连棺椁也没有,死者直接放入墓地中。可是,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墓室全部为砖质仿木结构,墙壁上的砖雕壁画精美异常,靡费甚巨、工序复杂、施工难度极大。
墓地就像一座四合大院,墓门外是仿木门楼。从非常狭窄的墓门进去,顿时豁然开朗,视觉上形成巨大的冲击力。
四周回廊环绕,院栏花纹雕刻各异,有鱼鳞彩瓦、脊饰螭吻狻猊。房屋建筑有单檐、重檐,做工细腻、精巧。
墓室顶端为方形覆斗顶,四周装饰有单檐或重檐的楼阁式、宫殿式墙体,四壁下部砌束腰须弥座,最底端为土炕式尸床。
雄伟的楼台殿阁的下部,为雕花须弥座,雕有花纹、走兽。特别还有一众唱戏的生、旦、净、丑和乐器手,看戏的人也是一应俱全,栩栩如生。
而盗墓贼看到的红衣女鬼,正是一个女子雕像从红色的大门中探出半个身子的场景。因为太过逼真,在周围灰色石墙的衬托下,显得分外诡异。
这座特别的大墓让考古队员们非常兴奋,一个疑问涌上大家的心头:墓主人到底是谁?怎么会有如此特别的审美?
最初发掘的几个墓地,墓室中都没有墓志铭。可是,队员们却在一些墓室的方砖上发现了雕刻的药膳秘方。
终于在第七个墓地打开时,一块嵌在墙上的“段楫预修墓记”小小砖刻,揭示出墓主的信息。原来这里安葬着宋金时期的医药世家段氏家族的四代人。
后来,蒙古族入侵,段氏家族因为不肯屈服于异族统治,被杀戮殆尽。
这座古墓精雕细琢,出人意料地再现了墓主人的生活场景。考古的过程中,仿佛在看一个1000多年前的生活连环画,一定是很有意思。
1967年,新疆吐鲁番发现了一座唐代墓葬。墓葬中竟然藏有一个小孩子的作业,作业末尾吐露了他不想上学的心声。
在这本作业的末尾,小孩子提上了自己的年龄和姓名,一处是“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一处是:“西州高昌县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
原来这是一位名叫卜天寿的学生,年龄12岁,如果是在现代的话,还是个小学生。
卜天寿生活的年代是初唐,大约在公元710年左右。
他的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前五篇,内容为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注释的《论语》。
这份作业抄在横长5.38米,宽0.27米的纸上,一定花了不少时间。所以他内心少不得抱怨几句,他在作业后面写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鹹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从古至今的学生,盼望放学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老师看到肯定也是哭笑不得。
小学生字写得很不错,却错别字连篇,想来读书读得也比较一般。不过他还能在作业写完后放飞自我,乱涂一些打油诗,可见功课并不是很紧张,反而学有余力。
卜天寿肯定没想到,他随手写的作业竟然成为珍贵古籍。
郑注论语自宋代以来就已失传,这虽然只是12岁小朋友的手抄本,却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现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在吐鲁番的阿斯塔纳,一座距今1500年的东晋古墓中,考古队员紧张而又期待地打开主棺。没想到的是,棺中的东西让他们绷不住笑出了声。
棺中放的是由六块相等的图纸拼接而成的一幅画,看上去让人只有一个感觉,这些画实在出乎意料的非主流,幼稚得不行。
这让专家们绷紧的神经顿时放松了下来,纷纷忍俊不禁。
这些画既不古朴,也不高雅,而是仿若幼儿园的小朋友涂鸦,充满了童趣。
作为现代人,我们会觉得这些画与现代的绘画方式很相像,甚至怀疑是不是有人穿越到古代后画出来的呢?
那么,这些画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墓主人为什么让它们陪伴自己呢?
考古专家当时也有些费解,后来陆陆续续,嘉峪关和洛阳等地也发掘出了年代相近的古墓。相同画风的壁画和纸画也相继出现。
经过大量的考证和研究,专家们认为这些壁画和纸画所描绘的是墓地主人的日常生活。
其实,描绘日常生活的壁画在各个朝代的墓地中并不少见。只是绝大多数壁画的绘画风格都比较符合当时朝代的主流画风,像这样风格怪异的壁画确实比较少见。
新疆阿斯塔纳纸画中,墓主人虽然长着斗鸡眼,却不难看出他的神态严肃。从衣着上来看,他头戴高帽,穿着条纹袍服,手中拿着团扇。
他身旁的女子满脸麻子,毕恭毕敬,穿着红裙,看上去是个仆人。
画面左边长着鸡爪子的黑马神色倨傲,养马人跟在马后,准备着随时出行。
画面的右边是个厨房,里面摆满了石臼、磨盘、炊具、酒坛、烤炉等厨房用具。一位厨娘正在熊熊炉火上烹饪美食。
图画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各有一个圆圈,代表了太阳和月亮。
这幅连环画整体来看,墓主人是一个贵族,衣食住行皆是考究。出行有马车,家里有厨娘,还有良田万顷,他显然对自己美好的田园生活很是满意,因此将自己的生活绘制成图画,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继续这样的生活。
这些画虽然像小孩子的涂鸦,其中包含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有神话传说、天文地理、衣食住行、身份地位......实在是精品之作!
马王堆汉墓中,埋葬着一个吃货。经过2000多年,她仍然面目如生,肌肤光泽有弹性。解剖后,发现她的死因竟然是因为吃甜瓜。
上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现。这里埋葬的是,利仓以及他的妻子辛追和他们的儿子。
辛追夫人的身体基本保持完整,皮肤居然还很有弹性。可是让人惋惜的是,在辛追夫人的棺木被打开之后,空气进入,辛追夫人原本红润有光泽的皮肤逐渐松弛,身体的水分快速流失。
专家们对辛追夫人的尸体进行解剖后,发现她的腹中竟然有138颗半甜瓜籽。她是因为吃了太多甜瓜 ,导致胆绞痛,继而引起心脏骤停而猝死,死时50多岁。
她的墓中,陪葬了牛肉、狗肉、梅花鹿肉、鱼肉、天鹅肉、甚至还有鸳鸯肉,这都是根据墓穴中挖掘到的动物骨骼来确定的,看来她是无肉不欢。
陪葬的盘子中还有肉串、豆子、稻米等等食物。因为年代太久远,这些食物都已经碳化了。最为让人惊奇的是,当考古专家打开一个漆器盒子时,盒子中神奇的东西让他们目瞪口呆。
那是一盒莲藕汤,还能清晰地看到其中的藕片。只是随着盒子的晃动,这2000多年前的藕片瞬间熔化在汤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幸好一旁的摄影师眼疾手快,拍了一张黑白照片。
让专家们确认刚才看到的藕片汤不是幻觉,而是真实的。
其实那些藕片的内部纤维早已经腐化,当空气进入后,瞬间的氧化使藕片瞬间消失。
中华美食闻名于世,任何地方的食物也比不上中国的食物种类繁多,口感丰富。这都是一代代吃货祖先们的经验积累。
这位2000多年前的辛追夫人,真可谓吃货们的鼻祖了。生前爱吃,因为吃而死,死后还有那么多吃的东西陪葬。简直是吃货完美的一生。
挖掘这样的古墓,发现一个吃货,真的很有趣!
~~~~~~~~~~~~~~~~~~~~~~~~~~~~~~~~~~~~~~~~~~~~~~
欢迎关注@桔小猫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