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阿伦尼乌斯被讽刺的详情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阿伦尼乌斯公式的意义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波尔坚信量子论
波尔是丹麦物理学家,他年轻时就提出量子论。在一次科学研讨会上,专题讨论他的观点时,权威们否定了波尔的新理论。但并没有毁掉波尔可贵的自信心,他反而更加振作起来,继续进行实验,进一步为自己的理论寻找事实依据。
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实验,也证明了波尔的新观点。于是人们承认了量子论,波尔也因这一重大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2、因为自信才有成就
阿伦尼乌斯是瑞典科学家,他创立了物理化学,他年轻时,提出电离理论并把它告诉母校的老师,遭到了老师们无情的讽刺,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自信心,他把自己的理论写成学术论文交给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结果又被否决。
这时,阿伦尼乌斯依然充满自信,他又把论文寄给欧洲四位有名的化学家,终于得到了他们的肯定,阿伦尼乌斯继续丰富自己的电离理论,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3、自信的爱因斯坦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炮制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些所谓的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鞑伐,可是爱因斯坦坚信自己的理论必然胜利,对鞑伐不屑一顾,他说:“假如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人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
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20世纪的伟大理论,为世人所瞩目。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在 9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人提出了电解质在溶液中产生离子的观点,但在较长时期内,科学界普遍赞同法拉第的观点,认为溶液中“离子是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阿累尼乌斯在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时发现,浓度影响着许多稀溶液的导电性。阿累尼乌斯对这一发现非常感兴趣,特地向导师请教,埃德伦德教授很欣赏他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为他指出了进一步做好实验、深入探索是关键所在。阿累尼乌斯在实验中对教授设计的仪器做了大胆的改进,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得到了一大堆实验测量的结果。处理、计算这些结果又用去了好长时间。此间他又发现了一些更有趣的事实。例如,气态的氨是根本不导电的,但氨的水溶液却能导电,而且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好。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氢卤酸溶液也有类似的情况。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阿累尼乌斯紧紧地抓住稀溶液的导电问题不放。他的独到之处就是,把电导率这一电学属性,始终同溶液的化学性质联系起来,力图以化学观点来说明溶液的电学性质。 883年5月,他终于形成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当溶液稀释时,由于水的作用,它的导电性增加,为什么呢?他指出:“要解释电解质水溶液在稀释时导电性的增强,必须假定电解质在洛液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非活性的一分子形态,活性的——离子形态。实际上,稀释时电解质的部分分子就分解为离于,这是活性的形态;而另一部分则不变,这是非活性的形态……”他又说:“当溶液稀释时,活性形态的数量增加,所以溶液导电性增强”。伟大的发现!阿累尼乌斯的这些想法,终于突破了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点。为了从理论上概括和阐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创见,他写成了二篇论文。第一篇是叙述和总结实验测量和计算的结果。题为“电解质的电导率研究”,第二篇是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于水溶液中物质形态的理论总结,题名为:“电解质的化学理论”,专门阐述电离理论的基本思想。阿累尼乌斯把这两篇论文,送到瑞典科学院请求专家们审议。 883年6月6日经过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科学院讨论后,被推荐予以发表,刊登在 884年初出版的《皇家科学院论著》杂志的第十一期上。
883年底,当阿累尼乌斯收到上述杂志关于这两篇论文的校样后,他又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把其中的主要内容集中起来,写成《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作为学位论文送交乌普萨拉大学。该校学术委员会接受了他的申请,决定在 884年5月进行公开的论文答辩。答辩会争论得非常激烈。阿累尼乌斯以大量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说明电解质在水中的离解,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新见解,受到多数委员和与会者的赞许。但是,阿累尼乌斯的导师塔伦教授表示,他对实验事实无任何异议,只是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电离的观点不能理解。另一位导师克莱夫教授则提出,他对阿累尼乌斯的实验事实持怀疑态度,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电离的观点是十分荒唐的。阿累尼乌斯反复列举出大量实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引证了早在 857年德国科学家鲁道夫·克劳晋斯提出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用通过电流就会产生离子的假设,也引用了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研究成果来为自己的观点辩解。但最后,由于委员会支持教授们的意见,阿累尼乌斯的答辩成绩只得了3分。
一场激烈的辩论过去了,阿累尼乌斯并未因成绩不佳而灰心。相反,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了寻求更加广泛而公正的评价,答辩后第二天,他就把自己的论文分别寄给了欧洲的一些著名科学家。不久,他收到了来自波恩的克劳晋斯的复信。住在杜宾根的L.迈尔,长居俄国里加的W.奥斯特瓦尔德,以及荷兰的青年化学家范霍夫也都先后给他写来了评价很高的支持信件。其中,奥斯特瓦尔德对阿累尼乌斯的工作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他不仅充分肯定了这位青年人的实验成果,而且信中还提出了许多有关研究酸的催化作用的问题,建议同他一起研讨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这封信成了他们后来长期合作的开端。 884年8月、奥斯特瓦尔德专程来到鸟普萨拉会见这位青年学者。共同的志趣,相同的学术观点,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奥斯特瓦尔德肯定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新观点从理论上说明了酸起催化作用的根本原因。一位欧洲著名学者的来访,轰动了暑假中宁静的乌普萨拉大学的校园。克莱夫等么些教授,对阿累尼乌斯受到如此特别器重,都感到十分惊奇。在国内,斯德哥尔摩的埃德伦德教授、彼得松教授等少数知名科学家也表示支持阿累尼乌斯的新见解。大学当局决定,再次为阿累尼乌斯举行论文答辩:当年冬天的这次答辩进行得异常顺利,论文被通过。不久,阿累尼乌斯被任命为物理化学副教授。只有固执的克莱夫教授及其支持者们,仍然拼命地反对新生的电离理论。因此,阿累尼乌斯只好离开乌普萨拉城,重新回到斯德哥尔摩在埃德伦德教授的领导下工作。在那里,他继续深入研究电解质的导电性。
埃德伦德非常器重阿累尼乌斯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特别赞赏他那敢于冲破传统观念、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他的工作予以全面支持和热心指导。在教授的帮助下,他的科学成果受到了普遍重视。 885年底,阿累尼乌斯获得瑞典科学院的一笔奖金,从而使他有了出国深造的条件。
886年,他首先来到俄国,在里加工学院奥斯特瓦尔德的实验室里,完成了他们早已确定的合作计划。接着他去武尔茨堡,在电学家科尔劳什教授的实验室里,研究气体的导电性,还研究了作为溶剂的水,在电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阿累尼乌斯的学术水平提高很快。但他同时越发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他需要学习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为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他必须向更多的具有不同学术风格和特长的专家去求教。于是,在 887 年他又去了格拉茨,在玻尔兹曼的实验室里工作。 888年初,他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他同范霍夫合作,进行了一系列与电解质溶液冰点降低有关的测定。他们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范霍夫关于稀溶液渗透压公式中的等渗系数之值以及电离度等数据,并以电离理论加以解释。这种合作使双方都得到启迪,感到收益巨大。此后,阿累尼乌斯赶到莱比锡,在奥斯特瓦尔德领导的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新的实验研究,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了电离理论。
阿伦尼乌斯年轻时发现了电离理论并告诉了母校老师,却遭到了无情讽刺,论文也被否决,但他始终充满自信。他把论文潜心修改后寄给了四位有名的化学家并得到了肯定。阿伦尼乌斯受到鼓舞后继续丰富自己的电离理论,最终成为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姓 名: S.A.阿伦尼乌斯
国 籍: 瑞典
获奖年代: 1903
获奖名称: 化学
简 介:
S.A.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以下简称阿伦尼乌斯,男,1859年2月19日生于瑞典的乌普萨拉(Uppsala),是瑞典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因发现和建立电解质的电离学说,阿伦尼乌斯获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阿伦尼乌斯于1876年至1881年在乌普萨拉大学就读,专攻物理、化学和数学;1881年至1884年,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从事电解质研究工作,得到瑞典著名的物理学家E.埃德伦德〔E.Edlund〕教授的指导,于1884年5月获乌普萨拉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并任该大学物理化学讲师;1885年,他回到斯德哥尔摩大学继续从事电解质溶液的研究工作;1886年至1888年,他先后访问了俄国、德国和荷兰,竿到w.奥斯特瓦尔德〔W.Ostwald〕和范托夫等科学家的支持和帮助;1890年,他放弃去德国吉森大学任教授的机会,毅然在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任物理学讲师,1895年任该学院物理化学教授;1896年至1950年任该学院院长;1905年,他放弃去德国柏林大学任教授的机会,断然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研究院任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直至去世。 阿伦尼乌斯的科学贡献主要是1887年提出的电解质电离学说(后来被称为阿伦尼乌斯理论)。他最先提出,电解质是那些溶于水形成导电溶液的物质。这些物质在溶液中即使在没有电流通过的情况下,也会分离或解离成带电的微粒(离子)。1883年5月,阿伦尼乌斯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次年5月,他以这篇论文到乌普萨拉大学申请博士学位时,由于提出了尚不成熟的电离理论,受到怀疑和指责,并被列为第四等勉强通过的博士论文。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实验测定和电导研究,他测量了47种电解质(包括5种酸)溶液的电阻和深度,他还测量了当溶液稀释一倍时,溶液电阻增长的比例;论文第二部分是电解质的化学理论,也是论文的最重要部分,他从实验结果建立起一系列关于电解质的电离理论,提出了可溶性电解质活度系数的新概念;论文的最后部分是摘要,强调指出,溶液中的电解质存在两种形式:一是活化的,二是未活化的,在相同条件(温度和浓度)下,活化部分的量是固定的,导电的活化部分是真正的电解质,未活化部分则不是。上述电离学说,曾在化学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争议,也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反响。直到1887年,阿伦尼乌斯提出的电解质电离学说正式发表后,才逐步被人们接受。当阿伦尼乌斯由于创建这一理论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后,就连一直反对电离学说的、他的导师P.T.克利夫〔P.T.Cleve〕教授也不得不承认”从J.J.贝采里乌斯[J.J. Berzelius]肩上卸下来的斗蓬,已经由阿伦尼乌斯披上了"。阿伦尼乌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研究了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并于1889年得出了阿伦尼乌斯公式: k=AE -q/rt 式中,K为化学反应速率常数、A为指前因子、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Q为活化热。这一公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阿伦尼乌斯的科学兴趣非常广泛。1896年,他发表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影响》论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07年和1915年,他还发表了《免疫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两本著作。1901年,他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902年,他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戴维奖章;1911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 阿伦尼乌斯于1927年10月2日在斯德哥尔摩逝世,终年67岁。
发烧地球的预言
1896年,距傅立叶发表那篇已遭世人遗忘的论文3/4个世纪后,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重新拾起这个主题。根据这位日后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推测,工业污染物正在地球的大气层中累积,其中以二氧化碳为最。而且这类气体若持续累积,地球气温将逐渐上升。
不过,当时阿伦尼乌斯认为,世界上的煤炭及其他碳燃料可能会在全球暖化有任何影响迹象之前,就已消耗殆尽。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气温只要差几度,一个温暖的星球就会被冰雪笼罩。我们将看到曾经神秘消失在美国西南部的阿纳萨齐人的故事,同时间在格陵兰灭绝的维京人,以及大萧条年代尘暴区零散的「欧齐人」的遭遇。
尽管如此,科学家要到1970年代末期,握有显示地球暖化速度远比阿伦尼乌斯推论的更快的资料后,才会发出警讯。
在第3部中,我们将从20世纪初开始,一路探查相关的重要发现,追踪在科学上与政策上的争论,并深入1997年於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迁研讨会及后续发展。
在这些发展中,有些个人的表现特别突出,其中包括乔治‧卡伦德(George Callendar)。这位鲜为人知的英国煤矿工程师,固守阿伦尼乌斯的假说达30年之久,他深信人类确实能转变风与气候,因为身为伦敦市民的卡伦德,曾不可置信地目睹了致命的云雾变成了致命的烟雾,这种烟雾在1952年的颠峰期甚至夺走4000条人命。
紧随在卡伦德之后的是查尔斯‧基林(Charles Keeling)。这位既聪明又叛逆的化学家,在沉迷於以玻璃烧瓶捕捉空气时,意外地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速度比过去所有的推论更快速,而且二氧化碳含量似乎与温室效应有直接关系。
而另一位杰出的化学家米奇利(Thomas Midgley, Jr.)则发明了应用於冰箱和冷气机的氟氯碳化物。但他完全没想到的是,他所创造的化学物质竟会扯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迫使全球的动植物都暴露在紫外线的威胁下。
米奇利对世界可能造成的浩劫,耗费了英国驻南极研究员约瑟‧法曼(Joseph Farman)在严寒彻骨的环境中27年,才得以对世界发布警告。
世界各地雨林里栖息了地球上多数的植物、动物与昆虫,其中大多数物种是未经科学家分类命名的生物。雨林庞大的树冠层中,还紧锁著千百亿吨数也数不尽的二氧化碳。
然而在蓄意的焚烧与猖獗的伐木活动下,这些二氧化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返大气层。当环保人士挺身对抗这些活动时,亚马逊丛林中就会出现谋杀事件。透过树木年轮的分析研究,科学家也从同样的树木中取得气候变迁的重要纪录,加上珊瑚礁群的消失、小型蝴蝶的迁移、冰河的退缩,以及在两极辛苦采集的冰蕊等佐证,地球气候的变迁更显确切。
本书在最后的部分,描述了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电脑预测未来气候变迁的模式。近期圣婴现象重访时发生的景象,是否预告了一个充满乾旱、大火、疾病、暴雨、土石流及酷热的未来?或者,如一小群直言不讳的科学家所坚信,全球暖化是件好事——预告了一个更加苍翠、富足,且远离寒冷的未来?最后,我们将造访京都,检视关於全球暖化议定书的种种激烈争辩。只是,美国虽是全球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生产者,这份在午夜时分才拍板定案的议定书,却未必能获得美国参议院的认可。
我们不知道科学家何时才能化解全球暖化议题的争辩,就算如此,这仍是每个地球子民都应熟知的议题。本书描绘了人类如何从200年前傅立叶的时代,行至今日的困境。期待本书所呈现的,不仅是个既精采又严谨的故事,也是一本有趣的读物。
等待自信的自己
刘备是东汉末年赫赫有名的蜀帝。他带领着关羽张飞等人,战无不胜,犹如一把利剑时不时对吴魏造成伤害。为汉室兴复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你不禁要问:刘备虽是汉室宗亲,但他却比平民都寒苦,是什么本领让刘备能够兴复汉室?
是呀,什么本领能让刘备兴复汉室呢?那就是自信。自信使他结交了两位知己关羽张飞。自信使他从一个草民变为了集团首领。自信使他与知己一同打下江山,称雄天下。败走华容,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水淹七军。这些事例难道不在说明蜀军在壮大吗?而蜀军的统治者正是刘备。
古今中外,自信使人成功的事例比比皆是。镭的发明者—居里夫人,当他费尽12年,终于发现了第一克镭的时候,他与他的朋友说:“工作与生活中,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但尤其是自信。”由此可见,在事业与学习中,有多种因素促成,但最重要的是自信。阿伦尼乌斯是瑞典科学家,他创立了物理化学。在年轻时,他得出电离理论并把它告诉母校的老师,遭到了老师无情的讽刺。但这并没有动摇阿伦尼乌斯的自信心。他把自己的理论写成学术论文,交给学校学术委员会,结果又被否决。这还是没有磨灭阿伦尼乌斯的自信心。他又把它寄给欧洲四位有名的化学家,这些专家们肯定了他的结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阿伦比乌斯不正是凭着自信而获得世界最高奖项的吗?
由此可见,自信是生活、事业中必不可少的本领。而我却没能做到自信。有时小小的失利就垂头丧气;成绩的不理想就叫苦连天······现在,我要等待,等待自信的自己·····
累死我了!!!!!!!!!!!!抄袭者死!!!!!!!!!!!给分吧!!!!!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阿伦尼乌斯公式的意义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