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魏征从14000多部、89000多卷古籍中择取精华,编成《群书治要》一书”、“历代君王、辅臣乃至百姓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必读书”——以上是某些网络平台和电商对《群书治要》的介绍和宣传。我看后感觉不对劲。

我并不认为《群书治要》是一本很重要的书。现在这本书被书商炒成国学经典,吹得神乎其神,实际上它是本帝王学教材,在古代流传不广。

我关注的重点是,《群书治要》果真是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里“择取精华”吗?我感觉不可能,也没必要。

1.不可能。

因为魏征那个时候没那么多书。

杜泽逊先生《文献学概要》一书说,唐初官方所实际拥有的书籍继承自隋朝,根据魏征等人写的《隋书·经籍志》记载,数量是“四部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注意,这是魏征能看到的书籍总量)。

《新唐书·艺文志》载,唐初贞观间,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相继任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唐玄宗时期,毋煚《古今书录》著录藏书三千六十部、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这些数字都是去除副本后的。

可见,不光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廷没有“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书籍,一直到唐玄宗开元盛世时也没那么多,而且差距还不小

2.没必要。

唐太宗早年忙于东征西讨,文化学得不太扎实,平定天下以后想补补课,《群书治要》是在这种背景下编写的。“编委会”成员魏征、萧德言、虞世南、褚亮等四人都博览群书,哪些书重要、哪些内容该摘录,他们心里有数,没必要弄来“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大海捞针。据金光一博士统计,总共摘录了68种古书(百度及书商说65种,错了)。

实际的68种和宣传的14000种,差距不可谓不大。欺负谁不识数呢,哼!

3.“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这个数字是哪里来的?

不清楚,盲猜来自书商的宣传文案。书商这么写,或许是和编《四库全书》时征集到书籍数量张冠李戴所致。

杜泽逊先生同书说:“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全国征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种左右收入《四库全书》”。可见直到印刷术早已成熟的清乾隆时期,动用国家力量所能征集到的书籍不过一万几千种(这当然不是当时书籍的总数),那么在唐初手抄时代能有“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吗?

4.《群书治要》是国学经典&唐代版四库全书?

这本书编出来后受到唐太宗的称赞,但随后一百多年没人管它。唐玄宗曾一度对它感兴趣,但后来又没人提它了。它基本藏在宫里,副本不多,私家无藏,所以到南宋就只剩下残本,元初可能连残本都没了。

现在这本书是从日本弄回来的。日本人对它最早的记载是唐文宗时期,估计是遣唐使带去的。日本皇室倒比中国重视这本书,不过在他们那儿传着传着,就传丢了3卷,只剩下47卷。到18世纪末,这本书又回传中国。(以上均见金光一博士的博论《<群书治要>研究》)但是此时这本书已经失去帝王学教科书之价值,学者重视的是其文献学价值。《群书治要》载有十五部现已亡佚的先唐古书的节录,清人曾利用它辑佚。



书商们把《群书治要》宣传成“历代君王、辅臣乃至百姓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必读书”,这是说胡话,实际上没几个皇帝看过它,更别说官员和百姓了。

“嘉庆皇帝在故宫养心殿的藏书”倒是真的,不过那是因为此书从日本回传后,被收入了《宛委别藏》丛书。这套丛书共有一百六十种、一千七百一十六卷之多,《群书治要》不过是其中一种,嘉庆帝未必看过它,把他拉来背书也是忽悠人。

至于《群书治要》是“唐代版的《四库全书》”云云就更离谱了。《四库全书》近八万卷,算是集古代图书之大成;《群书治要》只有 50卷,未免太微缩了——它之所以那么短,就是为了方便唐太宗阅读。太长了他读不过来。

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学教科书多之又多,《群书治要》只是其中一本,主要摘录古书里关于修齐治平、主国理政的段落。它在古代没引起多大重视,在清末重现于世是因为有辑佚价值。如今之所以能成为国学经典,是某些社会人士和书商炒作的结果

当然,人家李世民读了都说好,咱们老百姓读读也不错——最起码可以在精神上享受一把皇帝的待遇,对吧?

5.关于作者。

真正出力的应该是萧德言、虞世南、褚亮等江南文人,魏征极可能出力甚少,相当于挂名主编,书编成后他写了篇序。(见金光一博士的博论)

那么,你觉得《群书治要》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值得读吗?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