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被称“智囊”,他是怎样的人?

发布时间:2022-02-24 / 作者:清心寡欲


1948年11月13日,近58岁的陈布雷颤颤巍巍地掏出一瓶安眠药,犹豫再三,伴水吞下,一行清泪沿着脸颊落下.....

半生忠于蒋介石的"一代文胆”,就此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人不解,位居高官的陈布雷如何能走出这么一步。

这陈布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1、对蒋介石忠心不二,甚至达到了愚忠

文人,读的书多了,就会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仁、孝、忠、义”等看得非常重,而其中,这个“忠”字更是影响了很多人。

陈布雷,出生在浙江慈溪,从小受封建思想熏陶,骨子里也有着很强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此人年少成名,1911年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时,成绩为全班第四。

而毕业后,正赶上辛亥革命的大潮,陈布雷用一支笔,书写了很多的文章并得以发表,其内容多是支持革命,支持共和,反对封建帝制的文章。

一篇篇有激情的文章,渐渐被世人所认可,就此,闯出来一番名气。

年少成名,好不得意。

陈布雷在其后的生涯里到了最喜欢的工作岗位,在《商报》担任编辑主任。

1927年,命运终于把陈布雷带到了蒋介石面前,不,是他自己跑去的。

那年年初,陈布雷和潘公展一起去见了蒋介石,对于小自己三岁的老乡,蒋介石还是知道的,见面之后,印象更是好,陈布雷过人的文采,稳健的做人,出众的礼仪,给蒋介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蒋介石正是用人之际,两个大字一批:留用!

为了仕途的辉煌,陈布雷马上加入了国民党,在他看来,国民党是正义之师,而各路军阀是阻挡革命的绊脚石。

当年4月,陈布雷就成了浙江省政府秘书长。

5月,继续高升,到南京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见过升迁快的,没见过这么快的。一边屁股还没坐稳,一边就上调了。

蒋介石要失望了,因为陈布雷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枯燥无味,且充满了数不尽的尔虞我诈。1928年,陈布雷辞职了,成了上海《时事周报》总主笔,并创办了《新生命月刊》。

这才是陈布雷该走的路。

很快,蒋介石一个电话就来了:兄弟,别到处跑了,来我这里,开始当我的秘书。

于是,从1928年开始,跟着蒋介石走了。

一年后,陈布雷担任了浙江教育厅厅长职务。

这一干就是五年,这期间,蒋介石只要有需要,陈布雷第一时间去办,并在1930年兼任了南京政府教育部的次长。

1934年到1935年,是陈布雷的过渡年,担任了一年南昌行营的设计委员会主任。

从1936年至1945年,陈布雷开始再次近距离近了蒋介石,担任了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还兼职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

这十年,是陈布雷全面了解蒋介石的十年。

十年间,他为蒋介石“牵马坠蹬”,为蒋介石歌功颂德,有时也为蒋介石洗白,比如关于西安事变,陈布雷写了《西安半月记》,把张学良和杨虎城描述成了乱臣贼子,毫无节操,以下犯上。而把蒋介石描述成“深明大义,胸怀宽广,目光长远”之人。

对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陈布雷好像看不见;对于蒋介石早期的消极不抵抗日军,仿佛也看不见;而对于蒋介石的“皖南事变”,陈布雷依然默默无语。

于是,陈布雷一边有了“蒋介石文胆”的美称,另一边有了“愚忠于蒋介石”的名号。

1946年,陈布雷担任了国府委员。1947年,陈布雷担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仍然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对于这么一个老乡,蒋介石评价非常高,因为陈布雷不贪不占,不和各路官员和将军们厮混,不乱站队,一心只有蒋介石。因此,蒋介石评论陈布雷是:国民党内的完人。

2、陈布雷骨子里忧郁,常常多愁善感,喜欢追求完美

陈布雷是个理想主义者,有追求完美的倾向,如果事情不完美,他便会想不开。

陈布雷就像一个追求完美的天蝎座,实际上,他真的也是一个天蝎座。

骨子里追求完美,实际上,他又不断的达成自我和解,向现实妥协,以进行自我安慰,时间长了,心态完全就出问题了。

陈布雷早年是倾向于革命的,他最心无旁骛的一段时间就是毕业后的那几年,欣赏革命,追求革命,加入同盟会,用文字歌颂革命,摒弃封建帝制,唾弃各路军阀,真的有种快意恩仇的豪迈。

而陈布雷在那些报社工作的时间,也是非常的和谐和开心的。

一切的变化,从跟随蒋介石开始。这个男人有雄才大略,颇为吸引陈布雷。

但,跟着跟着,就发现蒋介石的种种不足,但因为知遇之恩,他还得为蒋介石说好话。

也许,骨子里有个小人在告诉他,离开蒋介石吧!但另一个小人又仿佛在劝他,哪里都一样,世上无完人,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吧!

于是乎,陈布雷违心地不断美化蒋介石,即使,抗战后期的蒋介石已经刚愎自用,已经露出利爪,为了地位和权力在使各种手段,但陈布雷依然在美化蒋介石。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还是对蒋介石失望的。

比蒋介石更让陈布雷失望的是,就是国民党在抗战后的表现。

抗战后,国民党各部各自为政,到处都是勾心斗角之徒,贪污腐败盛行,人人都想获取利益,人人都不想为胜利牺牲更多。

一边看到了解放军的高歌猛进,共产党大获人心;一边看到国民党积重难返,病入骨髓还不自知。

自己为之奋斗的蒋介石和国民党让其失望,而自己还得当面说着好话。

这些,让陈不雷很痛苦。

另外,陈布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家庭的圆满,而自己的子女中,二女儿陈琏,在1939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在皖南事变后宣布和父亲断绝关系,这对陈布雷刺激很大。

1947年9月,陈布雷的女儿陈琏被捕,陈布雷为了救女儿,在蒋介石面前低下了头去请求。蒋介石为了陈布雷,放了陈琏。

虽然陈布雷希望自己的子女们不要介入政治,没想到子女们没有一个加入国民党,却有一个早早加入了共产党,和他唱起了对台戏。他更想不到的是,他死后,还会有三个子女陆续加入共产党。

追求家庭圆满的陈布雷,竟然有个“赤色”的女儿,这让他在国民党人面前常常抬不起头,在蒋介石面前更是低人三分。

各种矛盾纠葛,加上晚年疾病越来越重,轻生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某一段时间,陈布雷写下了:“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

好一个“目睹耳闻,饱受刺激”,这话已经表达了自己对国民党的不满。而后一句“神经极度衰弱”,道出了疾病的严重性。

1948年11月13日,离自己58岁的生日还有两天时,陈布雷自杀身亡。

3、陈布雷在文学一途,还是颇为胆大,欣赏对方阵营里的两位

都说文人相轻,其实,还有四个字能道出文人间的欣赏之情,那就是:惺惺相惜。

陈布雷很欣赏郭沫若,当年,郭沫若因为写了一篇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就此得罪了蒋介石,接着,通缉令就来了。于是,郭沫若流亡日本。

是陈布雷在1937年左右劝说蒋介石,促成了郭沫若的回国。

而在1941年郭沫若的50寿辰之际,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庆祝活动,而重庆也如此。有意思的是,陈布雷竟然是郭沫若寿辰庆祝活动在重庆的发起人。

足见,陈布雷对这文友的欣赏。

1945年,在毛泽东去重庆的时候,因为毛泽东将自己曾经写的一首词送给了柳亚子先生,就此让毛泽东在重庆文学界大火。那首词就是著名的《沁园春雪》。

此事,蒋介石一是不信,二是嫉妒。

当他像陈布雷求证此事真伪时,陈布雷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当蒋介石问诗怎样时,陈布雷说道:

“气度非凡,真有气吞山河如虎之感,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啊!"

陈布雷的这这真话,气得蒋介石够呛。

之后,蒋介石让陈布雷组织人开始批判此诗文。

虽然陈布雷照做了,但对于毛泽东诗词的欣赏溢于言表。

对于陈布雷,郭沫若也给予了不错的评价,而共产党人中,凡是了解陈布雷多的人都有如此的好评价:正直清廉、秉公无私

于是乎,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恩来,曾托人传话:

“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话,陈布雷收到了,但为4万万同胞服务他做不到,他的骨子里认定了蒋介石,只为蒋介石服务,哪怕蒋介石有诸多不堪,依然如此。

陈布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忠心无比,不过对蒋介石有些愚忠;

追求完美,却事与愿违,常常处在矛盾之中;

心怀一些正义,对文化界的同仁心存敬意和欣赏,但为了知遇之恩,常常违心为蒋介石一人服务。

一个忧郁,追求完美,且多愁善感的人,注定无法安然而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