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写一横,成了二?
纪念诸葛亮的场所很多,例如“武侯祠”就有几个,自然这里提到的“诸葛草庐”也有几处。
这里提到的郭沫若给襄阳隆中题写的“诸葛草庐”将“诸”字故意写错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这里提到的襄阳隆中,并不是历史上诸葛亮“躬耕垅亩”之地,普遍认为是在河南安阳,诸葛亮原是山东琅琊人,后来隐居在河南南阳的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所以说,这里的襄阳隆中自然是“假的”。
郭沫若在题写的时侯,自然也知道这个情况了,所以是不是故意写错了,表明这个是假的呢?我觉得有可能的,因为这样一个“假的”草庐,就算写错了,也并不影响郭沫若什么,反而表明了郭沫若的一个态度!
我觉得笔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任何大书法家都存在笔误,特别是现场书写时,既可能出现笔误,也可能保证不了质量,所以很多书法家都不愿意现场题字,怕的就是拉低了自己的水平。
而且郭沫若以行草见长,行草的笔法和形态或许出来就自然是这种效果,因此,郭沫若可能当时没有留心,就写成了这样,也并不代表就是写错了。
这种可能性大家觉得有没有呢?有时候生僻字,不经常写的,或者太过于熟悉的,一写起来就容易忘了,下笔就写错,自己还不知道,这种情况应该比比皆是。
假如郭沫若是现场题写,一气呵成,还真有可能是这种情况,的确将字写错了,大家都没有察觉,或者说有人察觉了也不好指出。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