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阁序》大约一千一百字左右。要说背诵,就一个高中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背下来的,而且背得十分流畅,这一点没有人怀疑。但是,为什么不要求高中生去背诵这首独特的骈文呢?下面就来说说自己的意思。
其实《滕王阁序》就是一篇非常优美的骈文。骈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里很难说清楚。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文体已经非常成熟了。初唐时,就与唐诗一起成为文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对于感情的表达,它独具特色。
它的特点就是均衡对称之美,它有四个基本特征: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以此文中的句子来说明一下这四个特色,
对偶: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用典: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声律: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辞藻: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这就是骈文的风姿,简直就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一样出现在大家面前,美丽得摇曳生姿。
王勃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一文体,表现出了他的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艺术才华,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的文章给人一种高雅的丰富的享受和想象力。阅读起来十分流畅,朗朗上口,语言特色极具魅力。
王勃先写豫章(南昌)地区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此写该地区的人物,是非常优秀,末写王勃他碰上了这一次盛会。心情是非常激动“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王大才子,就想以此为展示平台,把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于是他在众人的假意推辞中,也毫不客气地作了一这次盛会产生的诗集之序言来了。
当时的五言,七言已经不足以表达王勃的思想感情,所以他采用的这种非常深奥的文体,目的就是给在坐的王公大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然后推荐作者出人头地。这就是王勃作诗和诗序的初心。这样看来,格调显然是不甚高的,也是后人不怎么推崇的原因之一。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这些对偶句,都表达了王勃的这种希望,均对地方,人物进行了美化,并把今后的愿望寄托在当时的人物身上。
王勃年纪轻轻,才能是有,就是不善处穷。就是想早点得高官成大吏。这一切都不是人们所推崇的。王勃写此文,似乎就有投机取巧之嫌。
他虽然不是对当场的王公大臣们发的感慨,但是,文章是从这个地方流出来的,与当时的环境一定相关。事实证明,王勃并没有写了这篇文章而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照样去炎热的日南郡。走到半路上而意外的死去了。
就以下这几句,就看得出王勃年纪不大,牢骚却填满了胸坏,借汉文帝,汉武帝对待贾谊、李广而抒发自己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就让人不理解了,贾谊梁鸿,李广馮唐没有遇到明主,没有得到提拔,毕竟人家对国家是有贡献的,皇帝应该被批评。但是王勃对国家有什么贡献?能借此而批评当朝吗?王勃这牢骚发得不小嘛。
没有踏实工作,就想一步登天,投机取巧,应该是王勃的心思。这么说来,华丽的辞藻,也掩饰不了文章表达了真实目的,这就是后人喜欢其文之于华丽,而不称赞其文的内容,也是后人不要求学生们必须背诵的原因。
这就好比诸葛亮,喜欢《铜雀台赋》的辞藻,而不喜欢它的内容一样,各有取舍。以下这些句子,都说明了王勃孤芳自赏,故步自封,自怨自艾的怨愤之情: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简直就是期期艾艾得如被抛弃的失路之人了,跟一个拿了休书的小媳妇差不多嘛。
王勃希望大在座的王公大人,可怜一下王勃的处境,说明了王勃的内心矛盾,一方面努力向上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忙,一方面又没有足够的信心等待机会,然后有所进步。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这些都说明了《滕王阁序》虽然辞藻华丽,读起来使人口有余香,但是它的内容是值得推敲的,争议也大。不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上进而是只想别人的推荐帮忙而达到目的,其实在任何时间里,对于一个有抱负的人,都是不现实的。
当然,能背诵更好,不能背也就当欣赏欣赏也是好的。
——图片来自头条搜索,抄袭文章必然举报,后果自负。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