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仍旧有很多的土邦并没有被废黜,直到印巴分治这些土邦还在,为什么后来就集体消失了?
传统印象里,印度众多大大小小的土邦一直都是英国殖民政府压榨和打击的对象,他们的消失也应该与之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长达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中,英国人在客观上居然扮演了土邦王公们的保护者。
而真正促使土邦消失的,却是印度人自己。二十世纪初,民族主义风潮蔓延全球,国大党趁势崛起,积极争取印度的独立地位。当英国人即将撤离时,那些有意保持自治的土邦都被视做叛乱,国大党安抚和镇压并用,强行使印度得到了统一。
所以,大量土邦并非消失于英属印度时期,而是印巴分治以后。那么问题就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土邦是如何一步步消失于历史舞台的?
英国在十九世纪早期殖民印度时,对土邦的政策相对比较粗暴,经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兼并以后,类似迈索尔、海得拉巴这种有实力的大土邦都被打败,肢解。虽然英国人保留了他们的王位,但却攫取了最高统治权,让这些土邦彻底成为附庸。
直到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英国殖民政府的统治遭到了严重威胁,土邦王公们于叛乱中大多数都站在了英国人一方,帮助他们打击和镇压叛乱。这让英国人意识到,土邦对维持殖民地稳定的重要性。
从那以后,英国人对待各土邦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双方因为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也开始变得紧密。超过550个土邦成为殖民政府统治印度的基石,而且这些土邦也大都存留至印巴分治之前。
印度大起义以后,英国殖民政府和550多个土邦实际上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无论一战、二战,土邦王公们都积极站在了宗主一边,出钱、出人、出力,对英国的敌人宣战。
如二战初期,仅在1940年底,就有近60个土邦,超过三十万人在英军中服役。除此以外,土邦们还发行了1.8亿卢比战争债券,直接资助英国,用于作战。
土邦王公们对宗主的忠心似乎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其实是英国殖民政府与土邦在利益上进行深入绑定的结果。土邦帮助英国人,实际上就是维护自身统治的稳定。反过来说,英国人的实力不足以直接控制印度全境,只能依赖大大小小的土邦间接进行统治。所以,土邦统治的稳定与否也决定了英国殖民政府的稳定与否。
但是,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期在二战以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随着世界民族主义高涨,南亚次大陆的反抗呼声愈演愈烈,印度独立几乎已成必然。在战争中迅速衰落的英国无力维持殖民政府,决意抽身离开,曾经与他们深入绑定的土邦们难免就成了这场危机中的弃子。
当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初,民族主义浪潮风起云涌,印度开始出现自治呼声。成立于十九世纪末的国大党在这种背景下,也由改良派渐渐变得激进,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建国,当做终极目标。
无论温和的甘地,还是极端激进的钱德拉·鲍斯都属于坚定的民族主义者,虽然他们推崇的手段不同,但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抗争,以求争取印度的独立。
他们建立工会,组织罢工,给英国殖民政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在这个过程中,英国政府也意识到了印度殖民地改革的势在必行,于是在1930年初,试探性的提出了以王公们为主体的邦联方案,以此缓解殖民地的政治压力。
但这与国大党的目标相差太多,所以毫不犹豫的予以坚决反对。此时国大党的影响力还有后来那么强大,所以并不能阻止邦联方案的推进。
土邦“邦联”方案基本保障了王公们的利益,广大土邦王公对此是持积极态度的。为了合理分配各土邦在议会中的利益,英国殖民政府与王公们展开了艰难的谈判。谈判的困难之处在于印度的土邦太多了,大大小小足有五百多个,想要达成一致谈何容易!
从1931年一直谈到1939年也没有最终结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加入战争,王公“邦联”方案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了。
如果王公们能够在1939年之前达成一致,认可英国殖民政府的利益分配方案,或许还有可能改写他们即将消失的历史。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1940年,穆斯林联盟于拉合尔通过“巴基斯坦决议”,宣布将在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穆斯林聚居区建立一个穆斯林国家。
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的决议彻底宣告了英国殖民政府“邦联”方案的流产。同时,也注定了南亚次大陆印巴分治的政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英国宣布印度加入战争,国大党强烈反对印度参展,二者矛盾激化。为了稳定局面,应对日军的威胁,英国人不惜拘捕了甘地、尼赫鲁在内的一百四十多名领导人,这几乎相当于国大党全国委员会的全部委员。
不过,民族主义是世界潮流,日落西山的英国人无法改变这一不利局面。二战结束以后,他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为了抽身离开,开始寻求与国大党合作。
尽管土邦在二战中为宗主英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绝对利益面前,一切都是可以出卖的。当艾德礼为首的工党击败丘吉尔身后的保守党,组建新政府时,土邦的前景就已经十分堪忧了。
土邦王公在过去与保守党维持了相当密切的关系,出于以往的政治传统,尽管困难重重,保守党仍旧希望在撤离前尽力保障土邦以及王公们的利益。
但是,当艾德礼上台以后,放弃了过去所有对土邦声明的权利和义务,这也就意味着,英国政府不会再保障土邦的利益。
至此,土邦的王公们已经完全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知他们在回忆起1931年到1939年漫长的扯皮光阴时,会否生出悔意,如果当初能够就“邦联”方案达成一致,也许就不会有今日的危机了。
可惜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可吃,艾德礼政府已经将大大小小五百多个土邦以及王公们视作英国政府的包袱,为了尽快甩掉他们,进一步向国大党妥协,在放弃维护土邦王公利益的同时,转而表态,维护印度的统一。
此时,绝大多数的王公希望,在英国人放弃权利以后,能够继续保持土邦的自治地位。尤其是海得拉巴、克什米尔等几个大土邦,始终在这场统一运动中持观望态度。
随着英国撤离的日期越来越近,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之间为抢夺权力空间,也开始了激烈的明争暗斗。为了针对印度,穆斯林联盟鼓动王公们抵制国大党主持的制宪会议。
与此同时,各土邦内部也产生了严重分歧,尤其是一些小土邦的王公们,希望参加制宪会议,以保障自身的既得利益。
蒙巴顿勋爵带着擦屁股的任务来到印度,为了尽快使各方达成一致,甚至在与王公们的会谈中态度强硬,不断敦促海得拉巴、克什米尔等土邦王公放弃独立的意图。
王公们愤怒于被被出卖,对蒙巴顿多有指责,可惜已经无济于事。
比起蒙巴顿勋爵苦口婆心、絮絮叨叨的敦促,来自于国大党领袖尼赫鲁的警告则杀气腾腾,所有拒绝参加制宪会议的土邦,将被视作反叛。言下之意,如果土邦仍旧不合作,国大党会不惜以武力解决问题。
为了配合国大党的武力威慑,蒙巴顿勋爵,拍着胸口,又信誓旦旦做出了他根本无法保障的承诺。承诺,印度联邦政府已经与英国达成协议,诸位王公只要主动加入,基本权益就会得到保护。
王公们被这位英国绅士富有感染力的演说折服,出于对他的信任,绝大多数都同意参加制宪会议,加入新政府。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土邦都会乖乖束手就擒。海德拉巴土邦就已经做好开战准备,征募了超过十万人的军队。但是,这些抵抗在印度政府军面前不堪一击,仅仅数日,数十万印度政府军占领海德拉巴全境,其王公只得宣布投降。
当南亚次大陆最大、最富有的土邦被消灭以后,就再也没有土邦敢于站出来要求独立了。
主动加入联邦的王公们并没有因为积极配合而受到优待。
印度政府在五十年代剥夺了他们领土,六十年代又没收了他们的资产,七十年代则彻底废除了他们所有的贵族头衔。
土邦王公以及他们的后代,随着特权逐渐丧失,财产充公,坐吃山空,破产者有之,穷困潦倒者有之,下场令人唏嘘。
至此,曾经作为印度重要政治实体的土邦,彻底烟消云散,众多王室成员也随着家族没落融入社会,成为前千万万的普通人。
英国为了维护殖民统治,在十八世纪确立了土邦藩属体系,将五百多个土邦驯服成可供驱使的鹰犬。当英国人失去了对印度大陆的控制能力以后,又弃之如敝履。然而,失去宗主的保护,土邦们在历史潮流面前甚至没有还手之力,只能接受命运,退出历史舞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