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这么提这么一个问题?肯定是对宋朝历史不了解!
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宋朝的三个宦官。
大宋开宝九年(976年)的十月二十日,已经做了皇帝16年之久的太祖赵匡胤,感觉到了一些异样,他想找自己的弟弟晋王来证实一下。
兄弟两个屏退左右,炒了两个家常菜,坐下来喝起了酒,聊起了家常。
没想到兄弟两个从此以后成了永别,其中真相成了一个谜,“烛影斧声”让后人猜测不已,而接下来的操作让人更加怀疑这是不是阴谋。
凌晨伺候在侧的太监们见太祖没了动静,发现他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赶紧告诉孝章皇后。
赵匡胤生前没有立太子,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可能真的想传位于自己的弟弟,毕竟赵光义在统一天下的南征北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赵匡胤曾经有四个儿子,两个早夭,剩下两个,一个是26岁的赵德昭,一个是18岁的赵德芳。而赵德昭远在兴元府(陕西汉中),没时间通知他回来,因此孝章皇后果断密令内侍总管王继恩连夜召赵德芳进宫。
赵德芳18岁了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完全能继承大统坐拥天下。
可王继恩出了皇宫,却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走了拐弯,去了晋王府,这不能不让人怀疑“烛影斧声”真是个阴谋,而王继恩这个人很关键,利用近侍的便利直接让大宋江山变了一个方向。
题目说宋朝宦官没有当权,是不了解宋朝历史。
还是这个王继恩,别以为他只是办了这一件事,另外他还是一个拥有军权的“将军”。
淳化四年(993年),太宗赵光义(已经改名字叫赵炅)的统治已经进入第17个年头,连年的与契丹征战让北宋很受伤,因此老百姓的负担不断加重。
而贪官污吏又借机中饱私囊,更使平民百姓不堪重负。
在天府之国四川终于爆发了以王小波、李顺的农民起义。
他们提出的“均贫富”口号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
起义军很快扩大到了数万人,并且接连攻陷蜀、邛诸州,后来又攻破永康军、双流等县,目标直指成都。
在第一次攻打成都失利后,李顺便转而进攻汉州、彭州,并且取得胜利。
如日中天的起义军发起第二次成都攻坚战。这次大宋守军没有顶住,守卫成都的郭载、樊知古等人落荒而逃,逃往梓州。
李顺自立为王,建国号“大蜀”,改元为应运。
为了巩固起义成果,李顺又四处征战,北抵剑关,南达巫峡。
此时四川多数地方都被起义军所控制。大宋朝廷震惊了!
太宗坐不住了,立即召见昭宣使、河州团练使王继恩,给他挂了一个“西川招安使”的头衔,率军入川,全权负责军事工作。
在宋朝太监的权力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军事方面,他们往往以“监军”的身份代表皇权出征,并且在军队中有绝对的话语权。
因此很多太监不呆在宫里,而是在外担任职务,就像是这个王继恩,他就在河北领兵,担任排阵都监,手握兵权。
宋太宗从大宋特种部队的禁卫军中拨出部分精兵,追随王继恩入川。
入川的门户剑门关此时正进行着激烈的战斗,李顺派出的数千人攻打守卫剑门关的宋军。
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都监上官正表现神勇,依靠优越的地理优势接连打败起义军的进攻。
后来他又接受了从成都溃败逃出来投奔他的一支宋军,这支部队的到来,扭转了剑门关的战局,宋军因此转为反攻,大败起义军。
也因此守住了进川的门户,保证了王继恩的部队顺利入川。
王继恩在研口寨大破义军,平定剑州。
李顺显然低估了宋军的实力,他以前遇到的官兵只是地方武装,而王继恩领的可是禁军,是大宋的精英部队,再说王继恩一直以来都在前线训练部队,那可是给契丹铁骑交战的,远不是李顺这支乌合之众所能够比拟的。
王继恩经过一年多的征讨收复了四川。
可别以为王继恩是一个“忠臣良将”,其实他就是一个太监,只不过在宋太宗继位的时候立过大功,所以才给了他这么高的地位和权力。
如果说他是乱臣贼子一点也不为过,这也是宦官、太监的一种通病,生理上的残疾,肯定带来心理上的扭曲,虽然也有例外,但是在历史上少之又少。
宋军打下成都后,王继恩的太监毛病就犯了,天天大吃大喝,手握重兵,又待在成都不出,甚至纵容部队掠夺百姓子女钱帛。
而逃出去的另一起义军首领张余收罗旧部,转战并攻陷嘉州、戎州、泸州等八个州,大有死灰复燃之势。
后来太宗不得不又派白继赟前去领兵镇压,才使得起义军折戟沉沙。
不要以为王继恩的表演就这样结束了,他还上演着最后的疯狂。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要玩完了。此时的王继恩又回到了宫中任职,他也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可他的品德一点也没有改变,就像是坊间说的那样“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此时的王继恩面对即将离世的宋太宗,正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又想重施二十年前的一幕,这一次他想换掉的是太子。
为什么要换掉太子呢?因为太子不喜欢这个老太监。
王继恩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所以他以为自己能够达成所愿。
在这之前,他经常在太宗面前诋毁太子,并且让自己的同党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谋立大皇子赵元佐。
可是没有成功,因为太子表现太优秀了。
现在终于到了皇上殡天的节骨眼上,二十年前的奋力一赌,赢来了二十年的荣华富贵,所以他想再如法炮制。
为此他找到了合作伙伴明德皇后,为什么找皇后呢?因为明德皇后虽然贵为皇后,但是她没有亲生儿子,所以无论谁做皇帝都无所谓,明德皇后之所以答应王继恩,只能说明一个道理:
王继恩的权力太大了!这个太监的权力能让皇后言听计从,肯定是王继恩权势熏天。
王继恩能如愿吗?
不能,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大智若愚的对手。
这个能克制王继恩的人就是当朝宰相——吕端。被宋太宗称为:大事不糊涂的吕端,自然有他过人的能力。
这个能力在处置王继恩一事上表现出来的智慧、当机立断、以及手法令人瞠目。
吕端去探视病危的太宗皇帝,发现太宗身边只有皇后和王继恩,他就感觉到了端倪,在这非常时刻,最应该守在太宗身边的应该是太子啊!
于是,吕端在自己的笏板上写下“大渐”二字,让侍从给太子送去。大渐的意思就是告诉太子“皇上快不行了”。
太子匆匆赶往皇宫。
太宗驾崩后,王继恩到中书省找吕端。平时王继恩是看不上这个宰相的,吕端总爱丢三撇四,糊里糊涂,没有点宰相的样子。
就是这样一个形象迷惑了大众,当然也迷惑了王继恩。
可王继恩看走眼了。
他到中书省找到吕端,催促吕端进宫,有很多官面上的事,还是有这个宰相来处理才能堵住众人的嘴。
吕端煞有其事地对王继恩说:“书房中有一份太宗皇帝以前亲笔所写得诏书,咱们啊,得把这份诏书带着才行。”
王继恩有点懵圈,他根本不知道太宗皇帝还有这么一个诏书,要是诏书内容给自己的阴谋诡计大相径庭,诏书再落到别人手里,那麻烦可就大了。
那就一起找找吧,找到然后销毁,就没有证据了。
岂料王继恩前脚一踏进书房,只听身后“咣”的一声,大门关上了——吕端把这大太监给锁起来了。
吕端直奔宫中,此时太子赵恒也到了宫中,随后太子在太宗灵柩前宣布即位。
此时的王继恩还在中书省的书房里敲桌子呢!
不过继位后的宋真宗面对谋反的王继恩采取了宽大处理削官放逐,“烛影斧声”的历史剧没再上演。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六贼”,童贯位列其一。
可很少人知道这样一个权倾朝野的奸臣竟然是一个宦官。
宋徽宗继位后,在杭州任职的蔡京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口味,在杭州设置了金明局,童贯就以供奉官的身份兼任“局长”,开始和蔡京交往。
后他给徽宗美言,举荐蔡京为相,而蔡京又荐他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因此童贯执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媪相”。
两个人狼狈为奸,终于把北宋给弄垮了。
蔡京任宰相后,积极教唆徽宗出兵青唐,并且说童贯曾经十次出使西夏、金,熟悉那里的情况和各将帅的才能,极力推荐童贯去前线立功。
宋徽宗于是遣十万兵马,让王厚为主帅,童贯任监军。部队开拔到湟州,宫中失火,徽宗下诏禁止童贯出兵。
童贯看了徽宗的诏谕后就塞进靴子之中。王厚问他诏令内容,童贯回答:“陛下希望出兵成功。”
先不说他违抗圣旨,就是把皇帝的手谕塞进靴子里,就是大不敬之罪。可见童贯嚣张跋扈到何等地步。
不过,这一次出兵竟然赢了,打败了西夏收复四州,童贯因此升迁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一个内侍能兼任两使,童贯开了职务的先河。
不久童贯又升至武康军节度使。又讨伐溪哥臧征(吐蕃王子),收复积石军、洮州,又被加官为检校司空。
从此童贯恃宠而骄,选拔官吏,直接奏明皇上,完全抛开宰相,这让蔡京很不爽。
皇上又拜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蔡京说:“使相的位置怎么能授给宦官?”蔡京不奉行诏命。
可见宋朝的皇帝是多么的好脾气,宦官童贯可以随意不执行军令,蔡京也能不奉诏,哈哈!可惜这两个人最好都吃了“不听话”的亏,杯具了。
政和元年(1111年),这个年限好,恰是双十一。就在这一年,童贯被封为检校太尉,出使契丹。
派一个“阉人”做大使,皇帝怎么想的?原来是契丹听说童贯打败了羌人,想见见童贯是一尊什么样的“神”,大宋了不得,一个太监都能干过强敌,所以契丹想认识一下童贯。
童贯从大辽回来,权势更大,掌握了朝廷内外军政大权。
朝廷命他以太尉身份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不久,又为开府仪同三司,签书枢密院事。
另外统领武信、武宁、护国、河东、山南东道、剑南东川等九镇,为太傅、泾国公。权力达到顶峰。
所以说,大宋的宦官权力很大,并且能够干政乱政。
人要是达到制高点,如果不适可而止,一定会跌落,摔得很重,何况一个太监,本来就缺乏“根本”,接下来童贯的神操作,开始跌下神坛。
童贯率秦、晋两地的精锐深入河、陇,攻打西夏,他不顾实际,强命大将刘法攻取朔方,造成刘法阵亡。
而童贯又隐瞒失败,反而向朝廷报捷邀功。
童贯在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后,又被封为楚国公。
接着朝廷又派遣他率二十万军队北伐燕京,这一次就没那么幸运了,被揍得鼻青脸肿,大败而归。
宣和七年(1125年),金国完颜宗翰率兵南侵,并派使者去见童贯,童贯对金使厚礼相待,并且说:“这么大的事,这么不事先告诉我呢?”
金使劝童贯马上割地向金国谢罪,童贯竟然无言以对,并且打算逃回京城。
太原守将张孝纯谴责他说:“金人背盟,大王(童贯因收复燕山之功被封为广阳郡王)应号令天下兵马全力抵抗,现在弃之而去,是把河东丢给敌人啊!”
童贯怒斥他说:“我童贯受命为宣抚,不是来守疆土的。你定要留我,还设将帅有何用。”
从此番话中童贯的思想和能力暴露无遗。
这也是大宋的一个弊端,将士们奋勇杀敌,到头来功劳都让监军的宦官得去,这让前线将士情何以堪。
童贯逃回京城,徽宗已经禅位于钦宗,钦宗下诏亲征,让童贯为东京留守,童贯不接受而是要和徽宗南逃。
这童贯也太霸道了,竟然抗旨不尊。
童贯带领他的近一万人的亲兵南逃,这些人争先恐后怕被拉下,童贯怕走得慢,在过浮桥时,出现了拥挤,童贯就让卫士射杀这些掉队的士兵。可怜了这群没在疆场上驰骋的年轻人,有一百多人中箭而亡。
童贯也被谏官、御史上奏折谴责他的罪恶。
钦宗贬他为左卫上将军,后连续降职,被发配到英州(今广东英德),还没有到地方,又下诏历数他的十大罪状,被下旨诛杀,他的头被带回京城悬首示众。
童贯握兵权二十年,权倾朝野,发号施令超过皇帝的制敕。也是因为他和蔡京的祸乱天下,断送了大宋江山,把北宋送进了南宋。
怎么能说宋朝没有宦官当权呢?
另外,在太宗初年杨家将的第一代“杨业”,也是毁于宦官之手。
雍熙三年(986年)六月,契丹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挥师越过太行山,进攻宋军控制的安定城。
宋将贺令图与辽军在安定城西与辽军交战,宋军不敌南撤,辽军次日又攻陷蔚州(今河北蔚县,为燕云十六州之一)。
宋太宗指示驻守应州的潘美、杨业组合,前去增援。
然而以逸待劳的耶律斜轸又大败潘、杨,直取应州。
潘美知道是守不住了,就尽可能地把四州的老百姓迁走。潘美收拾残兵败将和百姓退到朔州狼牙村,此时听到契丹攻陷寰州的消息,并且继续向朔州进犯。
副将杨业认为应避其锋芒,他说:“敌人兵盛,不可与之争锋,我们先派人通知云州、朔州守将,先把百姓撤出来,然后直逼应州,契丹必然集中兵力与我抗衡,届时让朔州军民撤出向石碣谷转移。
在石碣谷入口处埋伏一千人的强弩兵,再派一支骑兵支援,那么云州、朔州、应州三地百姓可以保全了。”
可这完全可行的作战方案,被监军、蔚州刺史、宦官王侁给否决了。
无奈,杨业明知凶多吉少还是领兵前去与契丹决战,
临行前,熟悉地形及兵法的杨业,指着一处名叫“陈家谷”的地方,对王侁、潘美说:“请诸位将军在此两侧埋伏步兵强弩,等我转战到此时,以步兵援救,从左右两翼夹击敌人。否则恐怕没人能活得下来。”
潘美、王侁两人同意。杨业出发后,王侁便带人埋伏在陈家谷,可等了半天,没见有任何消息,王侁以为杨业这是打了胜仗,可不能让杨业一人立功,于是带着人马抄小路去追击敌人。
潘美见监军要跑,又制止不了王侁,也顾不上这么多了,他也溜了。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杨业被“坑爹”了。
可怜了老将军。被俘后绝食三日吐血而亡,与他同死沙场的还有他的儿子杨延玉、岳州刺史王贵。
宦官当权,特别是当军权就是大宋出兵不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宦官如果只是在皇宫内院作威作福也就罢了,可是偏偏让这些“阴人”去监督战火纷飞的男儿,不输才怪呢!
来自于《宋史》的大数据,告诉我们了一个事实:宋朝宦官当权削弱了大宋实力,历史也同样有所警示,很多朝代就是亡于这些宦官阉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