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濡(原名见深,天顺元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重立太子时改名),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庶长子,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初九生于皇宫,初名朱见深;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在英宗即将御驾亲征瓦剌之前,朱见深被立为皇太子,时年只有两岁。
同一年,土木之变发生,英宗被俘,朱见深的叔父郕王朱祁钰在危难之中紧急继位、即代宗景泰帝。景泰帝和主战派大臣于谦等人带领大明军民进行了京师保卫战,击退入寇的瓦剌大军,使得大明社稷转危为安;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中,只有两岁的懵懂幼儿、皇太子朱见深也在毫无感觉中,和大明朝廷一起度过了不同寻常的正统十四年。
危机解除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已经被“尊为”太上皇的英宗通过大明和瓦剌的谈判,得以从漠北返回,然后被景泰帝安排到南宫“荣养”,其实就是软禁。而皇太子朱见深也在三年后,于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由叔父景泰帝一手操办,将大明储君的位置“让给”堂弟、景泰帝的亲儿子朱见济,改封沂王,出宫别居。
当时,朱见深只有六岁(虚岁、实际四岁半),而父母都不在身边(父亲英宗在南宫软禁、生母周贵妃也陪同英宗在南宫居住),祖母孙太后也不能时时刻刻守候在他身边照顾,一个人孤零零地单独出宫另居,实在是很可怜。幸好,当年被安排照顾他的宫女万贞儿没有离开,一直陪伴在朱见深身边,有了这个比他大十七岁的宫女的照顾和护佑,幼年朱见深才稍稍感到一些安慰和温暖,得以相对平安地成长。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发生,朱见深的父亲太上皇英宗被重新拥立复位,再次登基,当年改元为天顺元年;而废黜朱见深皇储之位的叔父代宗景泰帝则被降为郕王,安置于西内软禁,大明皇统再次归于英宗一系。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四年多时光的沂王朱见深终于得以恢复地位,不用再在惶恐惊惧中生活了。
复辟之后,英宗废黜了景泰帝父子的皇帝、皇太子称号(景泰帝皇太子朱见济在景泰四年早夭),重新册立自己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但是在颁布册封诏书时,因为礼官的疏忽、英宗本人又没能亲自查验诏书,结果导致皇太子的名讳被误写为“朱见濡”。皇帝的圣旨不可更改,因此,皇太子便改名为“朱见濡”,并在之后的三十年内,一直使用这个名字。
因为在被废为沂王、出宫别居时,都是宫女万贞儿在照顾、保护年幼的皇太子,所以朱见濡被复立为皇太子后,坚持将万贞儿带在身边,极为信任宠爱;久而久之之下,皇太子对比自己年长十七岁的万贞儿居然产生了感情,甚至想要立万氏为太子妃。
当然,这么不合礼法的事情,英宗是不会赞同的,天顺七年(1463年)年中,英宗亲自主持给皇太子挑选嫔妃,并选中了吴氏、王氏、柏氏三位适龄、合格的女子,准备来年从中挑选一位册立为太子妃,其余两位则立为太子嫔,作为皇太子的宫眷,也以此让皇太子打消立万氏为太子妃的念头。
可就在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突然患病驾崩,没来得及给皇太子举行大婚典礼;皇太子朱见濡奉遗诏登基,即明宪宗成化帝。宪宗登基后,于天顺元年(1464年)七月,在嫡母钱太后、生母周太后的主持下,立吴氏为皇后,以王氏、柏氏为妃,举行了大婚典礼。而最宠爱的万氏,因为两位太后的反对,并没有得到任何封号,还是一个普通宫女。
天顺元年(1464年)八月,吴皇后因为看不惯万氏专宠的作风,又自恃皇后之尊,于是借故将万氏狠狠责罚了一顿。但让吴皇后没想到的是,宪宗得知后,居然大发雷霆,不但在这场风波中完全向着万氏,还借题发挥,直接下诏废黜了吴氏的皇后之位。从此,皇宫中都知道万氏才是皇帝最宠爱的女子,即使是皇后都不能与之争锋。
原本宪宗在废黜皇后之后,就想立即立万氏为新皇后,但钱太后、周太后坚决不许,并搬出祖宗家法来压制皇帝;最后,作为折中之法,宪宗勉强立王氏为新皇后,以缓解和嫡母、生母的关系,但万氏依旧受宠,王皇后有前车之鉴为警醒,并不敢和万氏直接交锋。
成化二年(1466年)二月,宪宗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时年三十七岁的万氏不负众望,为宪宗诞育了皇长子;宪宗在大喜过望之下,册立万氏为贵妃,并有意在皇长子稍稍长大一些后,就立其为皇太子。
但事与愿违,成化二年(1466年)十一月,皇长子夭折,宪宗立储之愿落空;此后很久,宪宗都郁闷失落,没有欢颜。而万氏也因为生育时年纪过大,身体受损,从此再也不能为宪宗诞育子嗣了。
三年后,成化五年(1469年)四月,贤妃柏氏为宪宗诞育皇次子,取名朱祐极。当时,宪宗已经知道万贵妃不能再生育的情况,为保证大明社稷的传承,宪宗于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册立皇次子朱祐极为皇太子,以稳固国本。可仅仅过了两个月,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皇太子朱祐极就患病夭折,年仅三岁。对皇太子的夭折,宪宗十分痛心,追谥皇太子为“悼恭太子”。
万贵妃因为自己不能生育,出于嫉妒之心,也不愿意看见宫中其他妃嫔受孕诞育皇子,所以,即使这个时候,宪宗已经知道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于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出生,但也不愿意让万贵妃知悉,于是偷偷将皇三子及其生母——藏书阁宫女纪氏提前安排到宫外的西内安乐堂居住,以免万贵妃知道后伤心、失落(有关此事,史书记载不同,这里采用相对更加准确的《明实录——宪宗实录》中的记载,以宪宗知道皇三子诞生之事为准)。
成化十一年(1475年)四月,因为皇宫遭遇雷击燃起大火、乾清门也被烧毁,宪宗认为上天在用这种办法警示他久久不立太子、致使国本不稳。于是,宪宗才将皇三子从安乐堂接到皇宫內,交由万贵妃代为抚养,此事记载于《明实录——宪宗实录》中的内阁辅臣商辂的奏疏中。
成化十一年(1475年)五月十九,宪宗命内阁辅臣们为皇三子取名,以这种方式向群臣及天下公布了自己早有一位年满六岁的皇子的事实。五月二十二,皇三子临文华殿,正式起名为“朱祐樘”,十一月,朱祐樘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也是宪宗的第二位皇太子。皇太子的生母纪氏此时已经病逝,被追封为淑妃。
朱祐樘公开身份并被立为皇太子后,为了照顾没有子嗣的万贵妃的心情,宪宗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将万贵妃晋封为皇贵妃,在后宫中的位置仅次于皇太后、皇后(其实仅次于皇太后,王皇后从来不敢和万贵妃作对),以此来安慰万贵妃。
而万贵妃也知道自己不能再生育,且为了大明社稷的有效传承、自己将无法阻止皇帝更多地去接近其他嫔妃;既然不能阻止,那么干脆就顺其自然。于是,从成化十一年开始,万贵妃一反常态,不再阻拦宪宗宠幸其他嫔妃,从此后宫中陆续有更多的皇子出生,大明皇统不再有断绝的危险。
在所有的嫔妃中,有一位杭州昌化人邵氏,因为家贫,于成化八年(1472年)被杭州镇守太监买下,随即在成化十年(1474年),由镇守太监安排入京应选秀女。邵氏貌美聪慧、谈吐不俗,一举选中,入宫成为才人。
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册立皇太子后,万贵妃不再阻挡皇帝宠幸其他嫔妃,邵氏很快以不俗的容貌、和知书达理的性格获得了宪宗的关注,并接连受到宠幸。从成化十二年(1476年)开始,邵氏连生下宪宗的皇四子朱佑杬、皇五子朱祐棆、皇八子朱祐枟,并因此功劳,被宪宗封为宸妃。
另外,在宸妃连续生子的时候,宫中的其他妃子也不甘示弱,承受恩泽,为宪宗不断诞育皇子,其中德妃张氏诞育了皇六子朱祐槟、皇七子朱祐楎;安妃姚氏诞育了皇九子朱祐榰;敬妃王氏诞育了皇十子(夭折、无名);恭妃杨氏诞育了皇十一子朱祐梈、皇十二子朱祐橓、皇十四子朱祐楷;端妃潘氏诞育了皇十三子朱祐枢。
这些嫔妃诞育的皇子,连同之前万贵妃诞育的皇长子,柏贤妃诞育的皇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极,纪淑妃诞育的皇太子朱祐樘,宪宗总共得到了十四个皇子,这个数量,在大明历代皇帝中,能够排到第二名(仅次于太祖的二十六位皇子)。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万皇贵妃因年老体衰,在当月薨逝,年五十八岁。宪宗在万氏去世后心情沮丧、情绪萎靡、身体状况开始逐渐恶化。四月,宪宗强打精神,为皇太子举行盛大婚礼,册立河间府兴济县国子监监生张峦之女张氏为太子妃。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七月,宪宗完成了自己在位时的最后一件大事(虽然他不知道自己即将驾崩):将排行居长的几个皇子都封为藩王:第四子朱祐杬为兴王,第五子朱祐棆为岐王,第六子朱祐槟为益王,第七子朱祐楎为衡王,第八子朱祐枟为雍王(第九子朱祐榰以下诸皇子尚不满八岁,所以暂不封王。)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初,宪宗患病卧床不起,随即病情转为危急;于是,心里明白时日无多的宪宗命皇太子自即日起驾临文华殿,代替自己处理政务;八月二十二,宪宗朱见濡在乾清宫驾崩,时年四十一岁。皇太子朱祐樘奉遗诏于九月十二在奉天殿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即大明第九代皇帝——明孝宗弘治帝。
孝宗登基时,其他十三位兄弟中,大哥(无名)、二哥悼恭太子朱祐极、十弟(无名)均已早亡,只剩下四弟兴王朱祐杬、五弟岐王朱祐棆、六弟益王朱祐槟、七弟衡王朱祐楎、八弟雍王朱祐枟,以及尚未封王的九弟朱祐榰、十一弟朱祐梈、十二弟朱祐橓、十三弟朱祐枢、十四弟朱祐楷,这十个弟弟。
弘治四年(1491年),因为几个没有封王的弟弟逐渐长大、可以安排就藩之事了,于是孝宗在这一年加封诸弟,九弟朱祐榰为寿王、十一弟朱祐梈为汝王、十二弟朱祐橓为泾王、十三弟朱祐枢为荣王、十四弟朱祐楷为申王,并为他们各自选取合适封国,以便将来出京就藩。
从弘治八年(1495年)开始,到弘治十五年(1501年)为止,孝宗在京的诸弟:兴王朱祐杬、岐王朱祐棆、益王朱祐槟、衡王朱祐楎、雍王朱祐枟、寿王朱祐榰、泾王朱祐橓、汝王朱祐梈先后举行大婚、然后按制度赴封国就藩;只有荣王朱祐枢大婚后王妃恰好怀孕、不便长途跋涉,申王朱祐楷因年幼尚未大婚,这两位亲王没来得及就藩。
同一年,孝宗的皇后张氏为孝宗诞育了嫡长子,起名为朱厚照。因为孝宗登基后,并没有扩充后宫,册封其他嫔妃,一直只有张皇后一个女眷,所以,从得到皇长子开始,孝宗一生也只有二子一女,且次子、长女都夭折了,真正养大的,只有皇长子朱厚照这一个子嗣。弘治五年(1492年),孝宗立嫡长子朱厚照为皇太子。
弘治十四年(1501年),孝宗五弟、岐王朱祐棆在封国德安府薨逝,年仅二十四岁,身后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因此岐藩除封。
弘治十六年(1503年),孝宗幼弟、尚未就藩的申王朱祐楷患病不治,在京师薨逝,孝宗的弟弟又少了一人;孝宗将幼弟安葬于京西金山皇家园寝内。
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月,最后的在京亲王、荣王朱祐枢因为王妃产子后恢复很好,母子平安,于是准备择日向皇兄辞行、赴封国就藩,但还来不及正式成行,太皇太后(即孝宗和荣王的祖母周太后)又因病于三月间薨逝,所以荣王没有走成,继续留在京师参与太皇太后葬礼,并承担各种葬礼典仪。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一代贤君明孝宗因为偶感凤寒而误服了汤药,因此导致病情恶化,于乾清宫驾崩,时年三十六。皇太子朱厚照继位,以明年为正德元年,即明武宗正德帝(荣王此时还在京师,又走不成了)。
正德二年(1507年),武宗的八叔、雍王朱祐枟在封国衡州府薨逝,年二十七岁,没有留下子嗣,雍藩除封,武宗在世的叔父,在雍王薨逝后,只剩下七人了。
正德三年(1508年)七月,已经推迟就藩快要六年了的武宗十三叔、荣王朱祐枢终于忙完了所有的祭祀、拜谒任务(代替侄子武宗向太庙、孝宗陵寝致祭、拜谒等事),带着在京师出生的长子朱厚勲,启程赶赴封国常德府;至此,宪宗诸子已经全部就藩。
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年纪最长的在世叔父、四叔兴王朱佑杬于封国安陆薨逝,年四十四岁;兴王只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朱厚熙夭折,次子朱厚熜已立为兴世子,因此兴藩总算可以不必重蹈岐藩、申藩、雍藩的覆辙,因无子而除封了(当然,留给兴世子的更大惊喜还在后面)。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在位十六年、一生行事不羁、施政治国不拘一格、对内对外都折腾得惊天动地、成为整个文官集团头疼对象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时年三十一岁。被皇帝折腾得够呛、几乎可以用“狼狈”来形容的文臣们在长舒了一口气后,同时也发现大明朝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武宗在位十六年,居然没有能够诞育哪怕一位皇子,而孝宗皇帝长大成人的皇子,也只有武宗一人而已,并无其他兄弟;这导致大明皇统在他驾崩后,既不能“父死子继”、也不能“兄终弟及”,皇室大宗就此断绝、无人承袭皇位的尴尬局面已经出现。
假如短时期内不能重新选立合适的嗣皇帝、致使皇权出现真空的话,那么大明的皇统是否还能正常延续下去就不好说了,甚至天下局势也将因此而产生动乱,导致社稷因此倾覆。
武宗驾崩之后,奉皇太后懿旨暂时代理主持政务的内阁辅臣杨廷和、蒋冕、毛纪等在取得皇太后的授权之下,为避免皇位空置过久、皇权出现真空而导致局势不稳,便立即开始商议迎取外藩入继大统、承袭皇位,以稳定社稷。而孝宗、武宗这一系因为传承已经断绝,那么就得再往上追溯一代,从孝宗的兄弟、武宗的诸叔、宪宗的诸子(后裔)中挑选嗣皇帝人选,以克承大统。杨廷和还给这次迎立外藩入继大统定下了原则——“兄终弟及”,也即挑选武宗的堂弟来继承皇位。
武宗驾崩时,宪宗尚在世的皇子、也即是武宗的叔父还有六位:六叔益王朱祐槟、七叔衡王朱祐楎、九叔寿王朱祐榰、十一叔汝王朱祐梈、十二叔泾王朱祐橓、十三叔荣王朱祐枢;不过,这其中寿王朱祐榰、汝王朱祐梈都没有子嗣,所以寿藩、汝藩无人有资格可以被选立为嗣皇帝;而泾王朱祐橓虽然有独子朱厚烇,但未及封爵就去世了,所以泾藩也失去了可能入继大统的资格。
其他宪宗位下诸藩倒是诞有皇孙——
益王朱祐槟有益世子朱厚炫、崇仁王朱厚烨、金溪王朱厚煌、玉山王朱厚熠等四个儿子;
衡王朱祐楎有江华王朱厚燆、玉田王朱厚烃、新乐王朱厚熑、高唐王朱厚煐、齐东王朱厚炳 、邵陵王朱厚煃、汉阳王朱厚福(火底)等七个儿子;
荣王朱祐枢有荣世子朱厚勲、福宁王朱厚熹、惠安王朱厚煦、永春王朱厚烮、富城王朱厚然、贵溪王朱厚曾(火底)等六个儿子;
另外,还有一位最最重要的宪宗皇孙——宪宗第四子、当时已经去世了的兴献王(封号兴王、谥号献)朱佑杬,虽然长子朱厚熙夭折,但其次子朱厚熜却健康成长,并已获封为兴世子,正在为兴献王服丧,即将继承兴藩,成为第二代兴王。
当年太祖皇帝在建国之初,就亲自编写了规范后世子孙行为举止的《皇明祖训》,其中对于皇统承袭方面有详细说明:“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且须立嫡母所生者。有嫡子在,其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无嫡方以庶子继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因此,按照太祖皇帝《皇明祖训》中所确定的“兄终弟及”皇统承袭制度,在孝宗、武宗一系绝嗣、无人可以承袭大统之后,内阁辅臣杨廷和依照“兄终弟及”原则,将从和武宗血统最为接近的诸堂弟(即武宗祖父宪宗位下诸孙)中按“位次最近”为准绳,挑选合适者入继大统。
因为宪宗的长子、次子都早早夭亡,而第三子就是孝宗;现在孝宗一系也已经绝嗣,那么就要再往下找,而截止正德十六年(1521年),宪宗位下其他诸藩中,只有兴藩、益藩、衡藩、荣藩诞育了皇孙(泾藩皇孙朱厚烇早亡),所以,武宗驾崩后的嗣皇帝人选,只能从这四藩中挑选。
兴藩兴献王朱佑杬,是宪宗第四子,虽然此时已经去世,但在宗法伦序上面,始终要高于宪宗第六子益王朱祐槟、第八子朱祐楎衡王、第十三子荣王朱祐枢;况且,兴献王有子朱厚熜在世,并以兴世子的身份接管了兴藩。因此,在孝宗一系绝嗣后,作为宪宗第四子的兴献王朱佑杬、兴世子朱厚熜这一系,就是宪宗位下诸藩的最长支系,具有优先承袭权;按照“位次最近、伦序当立”原则,兴世子朱厚熜是最有资格承继堂兄武宗所遗下的皇位、入继大统的第一人选。
因此,杨廷和、蒋冕、毛纪等辅臣们很快依照《皇明祖训》中的祖制规定,按照“兄终弟及”原则,确定了在武宗诸堂弟中,“位次最近、伦序最先”的宪宗第四子兴献王朱佑杬之次子、兴世子朱厚熜为嗣皇帝人选;在奏报皇太后批准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六,武宗驾崩后的两天,朝廷以华盖殿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奉武宗遗诏(由杨廷和等内阁辅臣拟定),启程前往湖广安陆,迎接兴世子朱厚熜。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二十六,迎驾使臣抵达安陆,兴世子朱厚熜接见了使团诸臣、在兴王府接受诸臣的行礼,并随即接受以皇太后名义下达给自己的武宗遗诏;四月初二,兴世子辞别母亲兴王妃蒋氏,由使团扈送,前往京师准备继承大统。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兴世子抵达京师,在与前来迎接的内阁辅臣们因到底是‘从东华门入宫、居文华殿’,还是‘由大明门入宫、直入奉天殿’这个礼仪产生争执后,兴世子坚持要从大明门入宫,并最终取得胜利,在京师郊外接受了群臣的劝进笺表后,从大明门入宫,登奉天殿直接继位,并将内阁拟定的年号由“绍治”改为“嘉靖”,以明年为“嘉靖元年”,朱厚熜即大明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嘉靖帝。
而嘉靖帝以宪宗皇孙、孝宗皇侄、武宗堂弟的身份承袭大统、登基称帝之后所发生的事情,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