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宝祐七年(1259)七月二十一日,蒙哥爬上新搭建的高台,向钓鱼城内瞭望,试图找到破城的密码。就在他看得很入神的时候,城中突然飞来“巨石雨”,蒙哥来不及撤退,就和高台一起轰然倒下……
七月二十七日,蒙古人宣布放弃这座折腾他们五个月的“钢铁长城”,大军北撤草原,灭宋战争宣告失败。与此同时,一条惊人的消息传出:蒙古大汗蒙哥死了,“上帝之鞭”折了!
自从成吉思汗崛起于草原后,蒙古军队就成了欧亚大陆令人闻风丧胆的魔兽。孛儿只斤氏家族的铁血让全世界为之震惊,又无可奈何,其中当然也包括文弱的南宋政权。
窝阔台在位期间就发动了灭宋战争,并夺取了江淮、关中、汉中以及部分四川地区。蒙哥即位后,蒙古大军又灭了大理国,将云贵地区并入蒙古版图。
宝祐六年,蒙哥从六盘山出发,准备兵分三路一举灭宋,其中忽必烈为北路军,以襄阳为突破口南进;兀良合台为南路军,从大理出发北上;蒙哥为西路军,计划占领四川,顺江西下。三路大军在宜昌汇合,再锋指临安。
大汗亲征,对付已经被打得支离破碎的南宋,几乎是碾压式的优势。果然,蒙古大军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横扫四川,仅剩下钓鱼城最后一颗钉子。
钓鱼城隶属合州(重庆市合川区),它位于江陵江、涪江和渠江的交叉口,又是进入三峡的入口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很显然,南宋朝廷早就意识到蒙古人很有可能占领四川,再顺江而下的战略选择,所以早在15年前就在此修筑防御工事。四年前,王坚出任合州知州后,又将工事扩建为“钓鱼城”。
蒙哥试图招降王坚,王坚却毫不犹豫地斩杀了前来劝降的汉奸晋国宝。宝祐前年二月,蒙古大军将钓鱼城团团围住,名垂青史的“钓鱼城之战”爆发了。
钓鱼城分内外城,修筑在一座不足百米的山顶,周长不足15里,驻军也仅有两万人,与号称10万大军,且士气正旺的蒙古铁骑相比,这是一支不被看好的哀军。
战斗一开始,蒙军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仅用了5天就攻克一字城,切断了增援部队与钓鱼城的联络通道;又用了一个月时间,他们又攻克外城。
虽然付出了相当大的伤亡代价,但胜利就在眼前,于是蒙哥大旗一挥,蒙古人冒着箭雨、石头、滚木,前赴后继地爬上云梯。
然而,此后的四个月,蒙军的人没少死,可就是爬不上钓鱼城城头。蒙哥很恼火,他实在不能理解,巴掌大的一座小城池,里面究竟有什么神奇的魔力。于是他下令,在东门外搭一座高台,他要亲自查看城内的状况。
就在高台拔地而起的时候,王坚也注意到了这个“怪物”。这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城头巡视,突然觉察到高台下有一些异样。
大汗亲自登台瞭望,蒙古人肯定要做足准备,而这些准备工作恰恰暴露了蒙哥的身份。王坚虽然不能断定站在台子上的一定是蒙哥,但肯定是个大人物,于是他一声令下,抛石机火力全开……
蒙哥的死对蒙古人来说简直就是耻辱,小小的钓鱼城竟然成了“上帝之鞭”的断魂处。那么,蒙哥为何会输掉这场战争,他真的是无能的蒙古大汗吗?
首先,这位蒙哥真的“猛”,绝非无能之辈。
蒙哥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长子,忽必烈的大哥。蒙哥少年时期就征战沙场,窝阔台在位时期,参加了著名的“长子西征”,亲手活捉了钦察首领八赤蛮。
蒙哥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利用大伯术赤家族与三伯窝阔台家族的矛盾,获得了堂兄拔都(术赤之子)等人的支持,从窝阔台系手中夺过了汗位。
蒙哥登基后,迅速平息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的反对,又南灭大理,西征西亚,东降高句丽,一系列的表现堪称卓越。
因此,决不能因为钓鱼城之战的失利,就认为蒙哥无能,这场战争的失利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如果你是蒙哥,估计一看到钓鱼城脑瓜就嗡嗡的。它三面环水,只有东面是一块平原,根本不适合蒙古人一马平川的冲锋战术。
更让人抓狂的是,钓鱼城修建在一座山上,四周全是陡坡,最小的落差是19米的镇西门,最高的落差达70米。
在陡峭的山道上,搭建有狭窄的栈道,可蒙军到来前,宋军将所有栈道都拆除了。你可以再建,我可以从上面扔火把烧,看谁速度快。
除此而外,宋军还把外城修成了四个“单间”,东南西北的四个外城不相通,要一个一个攻克。这还不算完,内城也被他们用城墙一隔为二。如此一来,蒙军要先修栈道、搭云梯攻四个外城;外城破了还要再攻两道内城。
钓鱼城的很多城门是双层的,攻破下层还要爬楼梯上来攻上层;内城的悬崖上长满藤蔓,可藤蔓后面却隐藏了一些窄得只能一人通过的暗道。
有一次他们攻破东内城,眼看形势危急,一群宋军突然出现在蒙军背后,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蒙古人被迫撤退。这群宋军就是从暗道杀出来的。
城修筑在山上最大的问题就是饮用水怎么解决,老天帮忙,山顶有13个池塘,不缺水。山上还有农田,水源充足可以耕作。
这些“地利”,给蒙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他们只好用最不擅长的方式硬攻。
硬件条件好还需要软件支撑,钓鱼城内军民同仇敌忾的士气,就是软实力。创造这个软环境的,除了王坚等爱国将领外,还要感谢蒙古人的恶习——屠城。
蒙古人攻城前会下达投降令,只要战斗打响,一旦城破就会杀光所有的人。虽然会有人迫于压力在战斗打响前投降,但更多的人被迫选择了鱼死网破,钓鱼城的军民就是如此。
蒙军曾经偷袭小堡,差点就得手了,结果当地的寨民发起了殊死搏斗,全寨的村民全部壮烈牺牲,也抵挡住了蒙军的进攻。
可以说,正是蒙古人给钓鱼城创造了“人和”。20年后蒙军能拿下钓鱼城,就是因为忽必烈下达了赦免令,守军才集体出城投降。
由于对蒙军从四川顺江而下的战略早有所防备,所以钓鱼城的防御工事修建持续了十几年,准备得相当充分。
战前,王坚又在城里备足了粮草,又打了92口井。这些储备的物资,足够他们坚守5—10年,所以宋军根本不怕被围困。
有一次,王坚还让人从城头给蒙古人扔下两条重15斤的大鱼,和数百张白面饼:我们有的是粮食,你们吃饱了再来送死。
除了生活物资,王坚还在城中修建了“兵工厂”,弓箭、弩床等战具保证供应,不缺“子弹”。
用“固若金汤”来形容钓鱼城一点都不夸张,不是蒙哥无能,而是条件实在太不利于蒙古人了。要说责任,蒙哥的最大责任就在于他太“一根筋”,非要攻克钓鱼城。
四月份,蒙军曾经试图通过挖地道的方式入城,结果再次失败。无计可施之下,有个叫术速忽里的将军向蒙哥建议:留少部分人牵制钓鱼城,主力立刻顺江而下,与忽必烈、兀良合台汇合。
术速忽里的脑子非常清醒,蒙军的目标是临安,钓鱼城只是他们的绊马索,不一定非要砍断它,绕开才是上策。躲在钓鱼城的宋军有优势,但出了城他们能行吗?
可蒙哥居然丢不下面子,非要啃下这块骨头,不能不说他太可爱了。
与此同时,王坚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固守的同时,他还经常乘夜色“打野食”——偷袭蒙军。有一次,宋军一百多人出城十几里,闯进蒙哥的中军大帐,一场混战差点让蒙哥死在宋军的偷袭之下。
钓鱼城从二月初春,一直打到七月盛夏。四川潮湿而又闷热的天气,对习惯于寒冷且干燥的蒙古人来说简直就是催命符。
大概从五六月份开始,蒙军由于水土不服,开始出现中暑、疟疾、霍乱等病情的爆发,这成了宋军的“天时”。
事实上,蒙哥被宋军抛石机砸死的说法只是一种猜测,另一种说法就是,蒙哥其实患上了传染病,是病死的。
也有人将两种说法杂糅,说蒙哥被抛石机砸伤,又遭遇疾病传染。
综上所述,蒙哥殒命钓鱼城下,确实有他个人失误在里面,更重要的是,他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都处于不利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固执地相信所谓的实力,可谓自寻死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