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枢纽成为一个奇迹,需要考察05-18这十多年间规划的变迁。技术要素大家多已答过,但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规划是一个被动到主动的动态过程。05年火车站和机场放在一起最初相当程度上是铁路选线妥协的结果,但结合这一契机也重新调整了虹桥机场扩建的计划。在这之前,虹桥机场甚至有拆除外迁的想法,参考龙华机场。最后很幸运,枢纽效果很好。10年后围绕枢纽逐步提出虹桥商务区概念,甚至在静安闸北合并后一度“虹桥新区”的传言甚嚣尘上,直到2035规划落实虹桥商务区的愿景和定位
多方协商和整体布局的规划方式。整个过程中,虹桥站选址调整是trigger,机场规划重新调整是突破口,公铁空轨交重新选线整合是亮点。前期沟通,多是上海市牵头,组织多个互不相关的平级单位相互协调,各方都有足够理智、耐心和诚意来做事情。这个过程即便在今天都是罕见的。虹桥的成功,首先是上海的成功,成功巩固了上海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铁路、航空、地方行政都有牺牲,但整体上仍然是个优解
在考察虹桥定位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
双机场策略是很早就定下来的。即便虹桥被拆,在西部也会有另外一个机场承担相应的职责,而这个机场即便也国内航线为主,也从来不会被定义成单纯服务上海市的机场。其需要承担长三角江浙甚至安徽地区的转运工作。虹桥4000万的设计客流也是以此为基础规划的,因此空铁联运对枢纽十分重要。即便当年高铁站选址在七宝,也是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无非是从现在的走10分钟路变成坐一站地铁到机场。当然这个问题主要是上海市考虑,并不要国铁方面多费心
国铁方面,既有线上,上海站和上海南都存在问题。上海站根本无法扩建。事实上期望上海站外迁(比如到桃浦上海西站),打通闸北彻底盘活新客站不夜城地块,在上海一直是个很有市场的话题。此处亦可参考大场机场的搬迁问题。在上海站不扩建的前提下,国铁不可能单纯为了京沪高铁而牺牲其他数百条普速、城际车次的运营。至于上海南站,在当时刚建成不久,而且和虹桥在距离上并没有显著优势
京沪线上虹桥和上海站不能同时兼顾确实是没办法,否则虹桥就只能改到南翔而非七宝建站。但南翔本身已经有一个巨无霸编组站了。在上海站不能扩建,也不能兼容虹桥站的前提下,以虹桥为正线终到站更为合理
京沪高铁的区间客流远高于两个终点的端到端客流,其中沪宁间的客流量最可观。需要注意的是,京沪高铁开工的同时,沪宁城际也在建设,并且以上海站为正线终点。长三角区域内真正需要进市中心的客流,多可选择这条线路上的车次。
至于京沪直达客流,一方面考虑到1300km的距离,国铁未必真的指望能据此掀翻航空公司;另一方面,高铁仍然有一个足够抵消虹桥几十分钟进城时间的大杀器,航班延误率
虹桥枢纽规划的时候,高铁尚在襁褓中,轮轨磁浮之争都没有完全结束。在虹桥站原本规划中是有一条沪杭磁浮作为验证线路存在的。这种线路是不可能进市区
上海的城市布局是多中心式的。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西部郊区,如宝山、嘉定、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分布大量第二产业机构和相关人员居住配套,虹桥的位置无疑是比较舒适的。比起大兴甚至首都机场,虹桥真的算是市区了,通过两条轨交、若干条高架快速路,虹桥基本上是落在浦西一小时交通圈的中心上
个人浅见,虹桥值得借鉴的地方至少有几条:
大型城市市区内大型交通设施的盘活与再生
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的规划和具体承载措施
多个利益相关方下大型工程的联动沟通协调机制
上述三点对当前9个国家中心城市而言都极具参考价值。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