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明明赵国境内也有路可以进入秦国,为何六国却傻傻地硬攻函谷关?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战国时期,赵国曾两次策划绕过函谷关,进攻秦国。

结果:一次试图单独行动,因变故中断;一次会合五国联军,先攻至咸阳不远处后仓皇撤军。

回顾这两次策划,我们就能知道:为何大多数时候,合纵国都要“傻乎乎”走函谷关了。

第一次策划:赵武灵王的雄心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攻灭中山,西略胡地,国力大增。

在攻取云中、九原,取得榆中地区后,赵武灵王做出了“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的设想。

为此,赵武灵王甚至将君位传给了王子何,自号主父,以专心准备这个计划。

自云中、九原进关中,途中经过内蒙、甘肃、陕北等地,当时,这些地方游牧民族非常活跃。

此前,前306年,赵武灵王亲自身者胡服,率骑兵出遗遗之门(今陕西榆林西北),西略胡地,至榆中,已经打服了林胡王,并委人主持胡政并统帅其军队。

因此,赵武灵王在这些游牧民族中颇有威名。

前297年,赵武灵王又巡视边界,与楼烦王相会于西河(陕西与山西交界的黄河南段),招至其兵。

赵武灵王本身在胡服骑射后拥有了一支较强的骑兵,又统领了林胡王的军队,联合了楼烦王等部的游牧军队,具备了相当的长途奔袭能力。

此外,赵武灵王还冒充赵国使者出使秦国,以进一步了解秦国的山川形势和秦昭王的禀性才能,为攻秦作准备。

秦昭王得知“主父”亲自使赵后,大为震惊!

然而,就在赵武灵王悉心准备时,发生了沙丘之变,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精心策划、准备的袭击计划,由此化为泡影。

路线探究:机会只此一次

赵武灵王选择的进军道路,在后来也确实经常威胁关中。

西汉时,尽管完善了长城,但河南地的匈奴人仍然可以自此路在数日内威胁长安。

满清进攻试图退守关中的李自成时,也以阿济格会合蒙古军,以此为北路军。

采取这条路线,有两个问题。

1、这条路线迂回漫长,且沿途当时多为游牧区,传统的中原军队很难借此道制造危机,只有游牧化武装才可能制造杀机。

2、由于只能采取骑兵奔袭,攻坚能力有限、持续作战能力有限。如果只是骚扰、掠夺,自然没有问题,但要攻城略地,他只能作为辅攻一路,难以单独成事。

赵武灵王时,他似乎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

赵武灵王的军队,是历史上少有的具备这种能力的中原诸侯军;而赵武灵王也是唯一一位,能够“主胡政”,把相关地区游牧民族真正整合起来的诸侯王。

因此,长途迂回所需的军力问题,看起来可以解决。

而当时的外交环境,看起来第2点也不成问题。

赵武灵王一番风骚的外交操作,已使天下格局对自己空前有利!

赵武灵王先是请求秦昭王驱逐孟尝君,导致秦齐交恶,又佯装与秦结盟,形成秦赵宋三国联合,抗拒齐韩魏联盟的局面。

一番操作后,赵武灵王似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时机!

前297年,赵武灵王会楼烦王,招至其军,武力准备基本完成。

前296年,孟尝君主持齐、韩、魏三国伐秦,突破了函谷关!秦国被迫割地求和。

可以说,通过此路进攻的两个问题,赵武灵王都解决了。

然而···前295年,沙丘之变,赵武灵王死了。

此后,赵国尽管在中原地区依然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强势,但对西北游牧地区的控制却大为减弱。

后人,李牧也只能在雁门与匈奴作战,虽能防守,却再不能恢复赵武灵王的局面了!

而在强齐衰落后,能够在正面给秦国制造足够压力的诸侯,也只剩下赵国自己了!无力可借!

机会,从此不再有了。

第二次策划:庞煖的最后一搏

赵国第二次策划绕过函谷关进攻,是在前241年,距离秦始皇一统天下只剩下20年了。

这是山东各国的最后一次合纵,最后一次挣扎。

这次合纵,由赵将庞煖为主帅,赵、楚、魏、燕、韩五国联合出兵。

庞煖认为:此前屡屡攻秦,都受挫于函谷关。不如绕道蒲阪,迂回函谷关后。

这次迂回确实出乎秦国的意料,联军进到了今天陕西临潼地区,已经逼近了咸阳。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非常奇葩。

吕不韦率军迎战,判断楚军远来,最为疲惫,战斗力不强。而楚又是大国,影响最大,如果楚先败,诸侯不战自溃!

结果···楚军听说秦要袭击自己,自行撤军了。随即,其他各国也自行撤军了···

气愤不过的联军回头欺负齐国,打下了饶安。

这次迂回,就已未经一战的“折返跑”告终了。

路线探究:实力问题

庞煖选择的道路,在后来也是山西方向攻入陕西常见的道路。

曹操与马超大战时,马超聚兵潼关,曹操就以徐晃为先,自蒲阪渡过黄河。

李渊起兵反隋时,也是自此渡河,直取长安,开创基业。

这条路线的特点是:对实力要求极高。

自蒲阪渡河,确实能迅速进入关中。

由此攻长安,侧后是河西,东面是函谷关(潼关),南面为临潼关、咸阳(长安)。

如果攻方有实力优势,渡河后能直取长安,或压制对手,那么,此路问题不大。

但是,如果实力不占优势,一旦后方渡口被袭,那就会全军覆灭于此了!

曹操军力强于马超,李渊军力强于关中隋军,取此路自然没有问题。

但当时五国联军的实力已不占据优势了呀!

当他们在临潼遇到吕不韦大军时,他们侧后方的河西地区、东面的函谷关地区都有大量秦军,随时可以切断他们补给,歼灭他们!

如果联军是一支统一指挥的军队,或许还可能破釜沉舟、殊死一搏。

然而,联军来自五国!一旦有一国不敢冒险,各国就都不可能冒险了!

因此,联军辛辛苦苦跑这么远,一仗不敢打,麻溜调头!


总的来说,单纯从路线上看,入关中未必必走函谷关。

无论是南面的武关、西面的大散关、北面的蒲阪,乃至赵武灵王选择的云中方向,都是可能进入关中的。

而在后来的历史上,从武关、蒲阪等地攻入关中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但就战国时期的情况看,确实非走函谷关不可。

联军来自各国,战力不一,不可能大迂回,只能走好走的路。

联军各有心思,都想抗秦又都不愿为此承担大风险,只能走最安全的路。

如此,走函谷关,也就是最常见的操作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