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狄仁杰是什么样的人?

发布时间:2022-02-24 / 作者:清心寡欲

有没有像影视剧一样断案如神,近乎妖?


“神探”是狄仁杰的一个“侧影”,远不是他的全部。由于正史对狄仁杰的神奇断案经历,只留下了一行字,这就给文学家创造了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

狄仁杰的履历其实不复杂,他的一生只有短暂的光期,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谜一样的魅力:他公开力挺李,为何却深得武则天的任?他耿介刚烈,为何总是摧之不折?他白璧有瑕,为何后人选择视而不见?

狄仁杰其实是汉化的羌人,世居陇西,其先祖“伏阿奴”因为协助北魏安定边疆有功,被封为“略阳公”。“狄”这个姓氏,很可能来自于“夷狄”这个称呼。狄仁杰的出身,其实是决定他一生轨迹的“暗手”,我们最后再来谈这个问题。

60岁之前的狄仁杰相对“平庸”,当然我这个“平庸”是指他的仕途,这个期间有三件事值得一说。

第一件事,刚刚迈入仕途的狄仁杰就受到宰相阎立本的赏识,称他为“沧海遗珠”。由狄仁杰产生的成语有三个,除了“沧海遗珠”,还有“斗南一人”“桃李天下”

这三个成语正好概括了狄仁杰的一生:年轻的时候,他的才华预示了他光明的未来;盛年的他如同北斗闪耀星辰;晚年的他弟子满天下,桃李芬芳。

第二件事,狄仁杰在担任大理寺丞和宁州刺史期间出色的政声。

大理寺的专业,刚好与影视剧中狄仁杰的形象吻合,只可惜史书仅仅留下了一行字:“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一年将陈年积案全部审理清楚,涉及17000余人,这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可惜史书未留下任何细节,只能靠文学家去想象了。

56岁时,狄仁杰回到祖籍庆阳担任宁州刺史。宁州是个胡汉杂居的地区,也是个矛盾冲突尖锐的地区,狄家原本是此地的豪族,狄仁杰利用这个优势,“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

狄仁杰被老百姓刻石歌颂,于是惊动了朝廷,他被提拔为“冬官侍郎”,即工部副部长。

第三件事,为了百姓怒斥宰相,被贬为复州刺史。

垂拱四年,越王李贞等宗室起兵反武,宰相张光辅率兵平定叛乱后大搞株连,又乘机大肆劫掠,杀戮无辜。

史书记载:“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狄仁杰当时正以江南巡抚使在豫州,他顶着压力断然阻止了行刑,并向武则天上书陈情,救下数千条性命。

同时他又怒斥张光辅:“你杀了一个李贞,却带来一万个李贞,我要是有尚方宝剑在手,一定砍下你的头!”

因为无礼冲撞宰相,狄仁杰付出了代价,他被踢出了长安。

这三件事,充分彰显了狄仁杰身上的两个宝贵品格: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民生的关切,以及刚直耿介的性格。

天授元年,武则天登基称帝,60岁的狄仁杰迎来人生第一春,他于第二年回京,以地官(户部)侍郎身份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迈入宰相班列。

可这段“辉煌”太短暂,仅仅四个月时间,他与魏元忠等人一起,被酷吏来俊臣诬告下狱。面对令人毛骨悚然的刑具,狄仁杰当了一回“软骨头”:俺认罪。

于是来俊臣放松了对狄仁杰的监管,结果狄仁杰耍滑头,乘机在换洗衣服中夹了一封血书给家人。很快血书就递到了武则天手上,于是武则天提溜来俊臣过来问话。来俊臣说:俺可没冤枉他,连手指头都没碰他一下。

好在武则天不放心,决定亲自审问狄仁杰:你一边认罪,一边喊冤,搞什么把戏?狄仁杰说:“我要是不认罪还能活着见到你吗?你看看魏元忠他们还剩几口气?”

武则天恍然大悟,于是这几位大佬都躲过了杀身之祸,被集体“下放”,狄仁杰出任彭泽县令。

当了四个月宰相,换来四年七品芝麻官。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攻陷冀州,当地豪族和老百姓大批附逆,武则天这才想起来治理地方很有办法的狄仁杰。于是,66岁的狄仁杰北上魏州出任刺史。

史书上说,叛军一听说狄仁杰复出,吓得扭头就走。这话言过其实了,魏州位于冀州南部,离交战热点区幽州和冀州北部还有相当的距离。

狄仁杰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是安定民心,让百姓正常生产作业,维护了社会安定;二是阻止武则天杀契丹族降将李楷固。这位李楷固后来成了平定契丹叛乱的一把尖刀,被武则天赐姓武。另外李楷固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外孙,后来成了挽救大唐的擎天柱,他叫李光弼。

神功元年,67岁的狄仁杰二度拜相。第二年,他两次出使河北,为抗击突厥入侵,以及安定河北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久视元年,狄仁杰病故,终年70岁,武则天为他辍朝三日,加谥号“文惠”。

从履历上看,似乎狄仁杰没什么太出彩的地方,拿得出手的政绩也不多,那么狄仁杰到底为何有这么大的名气?我们回答开头的三个问题,大体上就可以勾勒出狄仁杰的形象了。

狄仁杰力挺李唐,为何却深得武则天的信任?

武周时期的“李武之争”,给朝堂抹上了一层浓重的血色,无数的大臣在十几年的争斗中成为炮灰。在这场斗争中,武则天明显偏袒武家人,可狄仁杰丝毫没有隐瞒自己“挺李”的立场,为什么他不光得以善终,还得到了武则天无以伦比的信任呢?

比如李昭德,因为“挺李”最终惹来杀身之祸,他最早反对武则天立武承嗣为太子:“自古就没有侄子祭祀姑姑的,您将来百年之后谁拜祭您?”

后来狄仁杰鹦鹉学舌,武则天听进去了。同样的一句话,李昭德说了就是找死,狄仁杰说了就管用,这是为什么呢?

俩字:信任!狄仁杰说,武则天认为这是真心为她好,李昭德说,武则天认为他心怀叵测。

武则天对狄仁杰宠幸到什么程度?从来不称呼其名,而是称他为“国老”。她还免除了狄仁杰的跪拜礼,说:“你跪拜的时候,我浑身都疼。”

李显被秘密召回后,武则天让他第一个见到的人就是狄仁杰:“朕把太子还给你。”狄仁杰见到李显一点不隐瞒自己的感情,他当着武则天的面,泪流满面地给李显行礼。武则天也跟着落泪:“你不是朕的忠臣,你是大唐的忠臣。”

你看看,君臣之间话能说到这个份上,足见彼此之间心灵相通了。我敢说,武则天这辈子没碰到过第二个。那么,这份信任来自哪里呢?

  • 其一,狄仁杰挺李,但更忠于武则天。

士为知己者死,狄仁杰的早期官宦生涯在高宗李治时期,李治却不赏识狄仁杰,导致他一直在底层服务。正是武则天的赏拔,才有了狄仁杰的熠熠生辉。

因此,狄仁杰建议武则天复唐,始终站在武则天的利益角度说话,即便李显被立为太子后,狄仁杰也没有倒向李显。

  • 其二,狄仁杰不结党,朝中的关系很“清白”

乾隆评价狄仁杰是“纯臣”,作为帝王,他的视野肯定与武则天高度重合。朝堂的复杂就在于利益的纠葛太复杂,比如李昭德,武则天未必真的生气他“挺李”,而是顾忌他那一群人,借着“挺李”培植势力,从而削弱皇权。

您可能会问,狄仁杰不是“桃李满天下”吗?他不也举荐了张柬之、姚崇、桓彦范、敬晖等一批人吗?武则天为何不认为他也是结党?

情况不同,这些人当时都是地方官,在朝中并无太多利益瓜葛。同时,这些人真正成为栋梁时,狄仁杰已经去世,没机会被诟病为结党。

  • 其三,狄仁杰的出身,容易赢得武则天的信任

武则天一生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豪族、高第,这些人才是威胁皇权的最大敌人,李昭德就是其中的一份子,武则天杀戮最多的也是这个人群,启用最大的恰恰是“庶族”士子。

狄仁杰虽然祖上曾经是陇西豪族,但到唐初时期,狄氏只能算是“庶族”。这种出身的人,在武则天眼中就是“阶级兄弟”。

狄仁杰耿介刚烈,为何总是摧之不折?

别被“梁冠华”的扮相蒙蔽,狄仁杰其实是个很刚烈的汉子,他怒斥宰相张光辅,还戏耍过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即便在狱中,他也溅了判官王德寿一脸血。

这位王德寿胆子很大,他毫无顾忌地跟狄仁杰谈交易:“只要你帮我作伪证,把宰相杨执柔搞垮,我就能升职,你也能走出监狱。”狄仁杰勃然大怒,他怒斥王德寿“不义”,然后猛地以头撞柱,顿时血流满面,吓得王德寿灰溜溜逃去。

刚则易摧,狄仁杰咋就能安然无恙呢?

两个原因,一是狄仁杰为人刚正,所有的矛盾就事论事,不迁怒,不记仇,容易与人达成和解。比如有个叫霍献可的御史,当初死谏,请求杀了狄仁杰,还在狄仁杰流放途中折磨病中的他。但狄仁杰复相后不记前仇,推荐霍献可当了御史中丞。

其二就是武则天的保护。大臣的生死,最少有一半掌握在皇帝手上,假如武则天不尽心保护,哪怕稍稍漫不经心,狄仁杰都死了好几回了。

狄仁杰白璧有瑕,为何后人选择视而不见?

历史上被夸作“白璧无瑕”的人几乎是孤品,狄仁杰就是那枚孤品,尽管言过其实了。

比如狄仁杰也“小心眼”过,有个叫娄师德的宰相,狄仁杰很看不起他,认为他就是个老好人,三番五次在武则天面前诋毁娄师德。

有一天武则天忍不住了,问狄仁杰:“你认为娄师德有识人之智吗?”狄仁杰一撇嘴:“没听说过。”武则天说:“你能有今天,不是因为朕的慧眼识人,而是娄师德的大力推荐。”

一句话臊得狄仁杰无地自容:“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再比如针对西域的治理,狄仁杰的主张是放弃,对高句丽,狄仁杰主张让他们复国。若按狄仁杰的意图,新疆和东北大半都不在我们的版图啦,想想都是一身冷汗。

再比如他忠于武则天,一度被人认为“失身”、“从逆之臣”,可后来这些批评都不见了。

后人为何无视狄仁杰的这些“瑕疵”呢?

答案很简单——一白遮百丑,更何况狄仁杰的“白”足够名垂青史,因为他拯救了已经灭亡了的大唐。因此,人们把他与郭子仪、李晟一起,并称为“大唐再造三忠”。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大唐和武周对我们来说都一样,可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狄仁杰事实上靠一己之力,重塑了天下士人的精神信仰,所以他有资格接受后人的顶礼膜拜!您同意吗?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