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排名可能与别人有较大出入,历史上很多皇帝是被美化了,有些则是片面化了,也就是只看到功绩没看到错误。既然说有作为,就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功绩,而是看综合治国能力。
这位皇帝小时候命运多舛,作为汉武帝的曾孙,受到祖父废太子刘据的影响,险些小命不保,因为刘弗陵早死,刘贺被废,他才得以出头。
刘询少时游历长安三辅,体察了解民情,深知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 ,这对他施政治国有直接影响 。在位期间,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形成“麒麟阁十一功臣”。励精图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 。对外关系上,本始二年(前72年)联合乌孙国大破匈奴 ,导致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 。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设置金城安置降羌 ,设立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大汉版图 。
因为他并不主张独尊儒术,得罪了儒家,而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占领着绝对话语权,所以汉宣帝在历史上虽然功绩卓著,对内对外都政策都很得当。但是被提及的频率很低,明显受到儒家的刻意打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曾祖父汉武帝刘彻,虽然刘彻身上毛病很多,政治举措也有很多失误,但是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的大恩人,所以受到儒家的极力追捧,功绩被无限夸大,穷兵黩武、大兴巫蛊、任人唯亲,残忍寡恩的诸多问题都被淡化。
这位皇帝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所采取的策略宽严并济,不偏不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政策基本上没有失误的地方,个人人格也堪称完美,历史上这样的皇帝真的不多。
刘秀经过长达十二年的东汉统一战争,陆续消灭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的局面。平定动乱之后,刘秀励精图治。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国,改革官制,加强尚书台权力,整饬吏治,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实施度田,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了古代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
刘秀勤政爱民,立国后优待功臣,政治上几乎没有什么失误,经济民生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是历史上公认的明君。五胡内迁也算不上失误,因为在可控条件下,五胡内迁是一个很好的稳定边境的政策。后人没有光武帝时期对胡人的控制能力,不但没有引起注意,反而为了增加人口,加大内迁规模,最后失控,关刘秀什么事?
秦始皇的功绩就不用我多说了,都知道。之所以排在第三名,是因为他执政期间确实存在一些瑕疵,但是他绝对不是我们以前认识到的暴君。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没有屠杀功臣,焚书坑儒根本算不上什么文化大毁灭,他坑杀的大多数是江湖术士,其中也有一些对秦国政策说三道四的儒生,但是数量非常有限,都加在一起才四百多人,其中儒生占比很少,被坑杀的儒生数量与全国众多儒生相比,比例不足万分之一。另外秦始皇焚书也不是毁灭性的焚烧,即便是列入焚烧范围的书籍,大部分国使馆也都有存档,只是不许民间流传。很多文献被毁灭的罪魁祸首是项羽,他一把火把秦皇宫付之一炬,所有存档文献化为飞灰,这个锅不该秦始皇背。
此外秦法也不像某些资料里说的那么残酷无情,睡虎地秦简的出土,是我们看到了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秦法。不但不会动不动就处死犯人。请看这一段;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及诣。水雨,除兴”这段话的意思大致为,拒绝服兵役,罚二副甲胄;延误三至五日,警告;延误六至十日,罚一副盾牌;延误十天以上,罚二副甲胄;如果因雨水等不可抗力因素,免于处罚。是不是和以往听说的秦法有很大出入?陈胜吴广因为大雨失期,属于不可抗力因素,秦法明确规定,根本就不会处罚。另外,秦法还要求秦国人不能见死不救,
与后世的律法相比,秦法还是有些严苛,但这是受到历史的局限,在那个时期,各国法律都很严苛,包括汉朝初期,到了汉文帝时期才稍有好转。抛开后世对秦始皇的抹黑,仔细分析这个人物,称其为千古一帝并不过分。
文景之治的开创者,这是一位节俭的皇帝,不扩充宫室,不增加依仗车马。衣服简谱,吃的也很节俭,按照节俭程度,在历史上的皇帝中可以排进前五。另外汉文帝轻徭薄赋,对地方采取宽容态度,尽量减少行政行为,让百姓民生能够自由的发展壮大,大大改善了了经济状况。文帝废除了很多酷刑,将肉刑改为鞭刑,缇萦救父的故事就发生在汉文帝时期。
汉文帝在对外上虽然采取怀柔政策,但是并非无原则的隐忍,他接受了晁错的建议,实行幕民实边的政策,迁内地民户到边塞,国家给生产资料,平时搞农业生产,战时拿起兵器保卫家乡。文帝还在边地建立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在民间,同样奖励老百姓养马,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 文帝这些政策,大大加强了边塞的防御能力,使匈奴不敢轻易犯边。也为后来武帝解决匈奴问题打下基础。汉文帝的和亲政策被有些人诟病,但是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汉文帝能够韬光养晦,隐而不发,暗自积蓄国力,应该说是有大智慧,而不是软弱。
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皇帝,他不但统一南北,结束了两百多年的混乱局面,完成了大一统,还制定了著名的《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车裂、枭首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
隋文帝还建立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自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天下后,以富国为首要目标,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其后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杨坚在位时代之富饶既非重敛于民,究其原因,与全国推行均田制有关。从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长就看得出杨坚的政治才能:开皇元年全国户口462万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达到8,907,536户,46,019,956人。平均年增长226,708户,史称开皇盛世。
如果不是晚年阳间出现了一些错误,凭他的功绩和民生治理能力,排名应该更靠前一些。但是晚年的错误中,不包括放弃杨勇,立杨广为太子这件事,因为杨广这个人物被历史丑化的比较严重,杨广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
不用细说,他的功绩大家都知道。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这里要说的是为什么把他排在这么靠后的位置。他搞的玄武门事件是一大污点,虽然经过无数次美化,甚至不惜篡改历史,但是仍无法改变其本质。另外,唐朝的兴盛不完全是李氏子孙能力超群,其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包括周围各族的地域格局、自然环境、政治环境,都给唐朝的扩张制造了绝佳机会。唐太宗还有一个污点就是对历史记载进行了强力干扰,在唐太宗以前,史官有着很高的自由权,执政掌权的不许对历史记载进行过多干预,以保证史官记载的客观性,而唐太宗开了个很不好的头,他开始直接干预历史记载,史官成了他的传声筒,自此历史开始变得扑所迷离,再难觅得细节真相。
这也是以为了不起的帝王,历史评价很高,也是公认真正能配得上仁宗这个庙号的帝王。赵祯知人善用,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称仁宗盛治。宋仁宗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人口剧增,最关键的是人心稳定,百姓幸福感很强,宋仁宗生活节俭,体察民情,深得百姓爱戴。其节俭程度可以排进历史前三。
宋仁宗也发现了大宋存在的很多问题,也想通过改革清除积弊,但是因为庆历新政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样也是宋仁宗在这次排位赛中名词落后的原因之一。另外宋仁宗在对外方面有得有失,算不上突出,对西夏的三次战争,都是先胜后败,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庆历和议似乎赚到了面子,但是可以说是花钱买来的面子。并不值得骄傲。
这位皇帝完全被武则天的光环给压制了,大家都记住了武媚娘,反倒忽视了这位非常有作为的高宗皇帝,李治继位以后,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不但如此,李治在位期间对外也取得不俗成绩,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 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扩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中部,维持了三十二年。
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为什么大家印象不深?因为有武则天在他身边,人们的眼球都偏移到武则天身上,高宗早年乾纲独断,很有魄力,但是后来患病,经常头晕目眩,到后来双目接近失明,朝政基本都由武则天处理。但是武则天也不是寻常人物,能力是有的,她在后台掌权,向高宗提出合理建议,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隐藏的大佬。在位期间,对内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法,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区经济开始复苏。对外南征北战,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辽国,连克三关三州 。史家称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赵匡胤能够完成大宋的基本一统格局,完全是在周世宗柴荣的基础之上,这位皇帝如果再活十年,基本没赵匡胤什么事了。可惜上天不佑,只给了他六年时间,没有实现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
因为一些人对周世宗了解有限,这里用两段欧阳修的评价来加强对周世宗的了解。
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
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其规为志意岂小哉!其伐南唐,问宰相李谷以计策;后克淮南,出谷疏,使学士陶谷为赞,而盛以锦囊,尝置之坐侧。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
朱元璋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 ,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 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这位皇帝排名垫底,是因为他身上问题也很多。朱元璋冷酷无情,严刑峻法,冤杀了不少人,手段极其残忍。他还回复了残酷的殉葬制度,开历史倒车。晚年在皇位继承上也犯了一个错误,最终导致靖难发生。
与别人不同的是我把一直看好的汉武帝排除在外了,如果说他的功绩,除了把匈奴打得很惨外,几乎一无是处。国家让他搞得民不聊生,民间饿殍遍野,巫蛊之祸牵连数十万人,朝中大臣几乎被他杀得没剩几个,皇后、太子都不能幸免。要不是对儒家有恩,被儒家吹嘘了两千多年,他的穷兵黩武,残暴冷血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外战争的成果更算不了什么,匈奴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他以后对外族战争取得更大成果,历史意义更加重大的还有很多,但是都没有被吹嘘到汉武帝的高度。
另外大清的皇帝没有一个入围,这也算不了什么,清朝可以吹嘘的只有康雍乾三代帝王,但是细看他们的作为,放在一个朝代里很了不起,但放在历史长河里,有作为的皇帝太多,关键是这三个人的缺点也都很明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