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力保晋国吗?
三家分晋,春秋时期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一分为三,这对天下格局产生了近乎决定性影响。
面临如此变局,各方诸侯们是怎么应对的呢?
三家分晋,除了晋公外,最恐慌的莫过于周天子了。
公卿能以下克上,凌驾于诸侯之上!如果这都行的话,将来诸侯难道不能凌驾于天子之上吗?
因此,周天子不愿承认三晋为诸侯。
前453年,三家就已经在事实上瓜分了晋国,形同诸侯。
然而,直到半个世纪后,前403年,因形势所迫,周天子才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三家分晋,晋公自然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了。
三家初一攻灭智氏,晋出公就联络齐、鲁,希望他们出兵讨伐三卿。
齐、鲁没有来帮忙,但这事情让三家知道了。
于是,三家联合发兵,直接攻打晋出公, 出公无力抵抗,被迫出逃,并病死在路上。
三家遂另立晋公。
新任晋公吸取晋出公的教训,老实认命了。
三家完全瓜分了晋公的地盘,只留下了绛、曲沃二地给晋公。
晋幽公时,他反而还要去朝见魏赵韩三家君主了。
此后,三家完全控制了晋国,晋公完全处于魏的监视下,除了“淫妇人”外,就只有做傀儡该做的事情了。
前404年,晋烈公被搬了出来,率领宋、鲁、卫、郑等国君主朝见天子,以为傀儡的身份,最后当了一回霸主。
次年,三家被承认为诸侯,晋成了不值一提的蕞尔小国,存亡完全看三晋的心情,哪里还有资格有什么态度呢?
晋出公找齐国帮忙攻打三卿,算是昏了头了。
此时的齐国,也已经被田氏所掌控了。
田氏出兵帮你讨伐以下克上的公卿,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田氏不但不敢出兵攻打以下克上的三卿,还害怕被人以同样的名义来讨伐自己。
因此,田氏这个阶段的政策是:交好所有人!
他们各国修好,甚至将当年侵占鲁国的土地归还。
至于晋国嘛,齐国的态度也是谁也不得罪,同时与晋公及三晋通使交好。
直到前413年,田氏地位稳固后,才开始转变态度,并开始与魏赵交战。
三晋最后得以被承认为诸侯,正是打败齐国,而田氏被承认为诸侯,也是因为魏侯“帮忙”。
此时,齐与三晋之间的和战,已完全是大国角力了,与你是不是下克上基本上没有半毛钱关系。
秦,则与三晋天然成了死敌。
三家讨灭知氏时,知氏后裔及残余的人口逃到了领近的秦国,得到了秦国的庇护。
因此,三晋与秦的矛盾,算是当年与知氏矛盾的延续。
同时,魏国也以河西之地为发展方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攻秦为主要方向。
因此,三晋与秦的交战很多,你死我活。
不过,与田氏齐国一样,秦与魏的死敌的关系,也完全是大国博弈,与“对三家分晋的态度”基本没有关系。
晋分裂,最高兴的大约就是楚国的。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百年,堪称天下“两极”。
原本,刚被吴国几乎灭过一次的楚国元气大伤,只能保持低调。
可是,吴国被越国所灭,越国也很快衰落了,就连当年的老对手晋国也事实分裂了。
一时间,没人能管得住楚国,楚国开始加紧吞并中小国家的步伐。
前447年到前431年,16年间,楚连灭蔡、杞、莒三国。
同时,由于晋强权的衰落,当年晋国罩着的小弟郑、宋也成为楚国的打击对象,楚国不断攻打郑国、宋国,疆域北拓至大梁、榆关等地。
很长时间内,楚国没有去招惹三晋,只是利用强权纷纷出问题,没人“管”的机遇攻打中小国家,扩张领地。
不过,由于楚国刚刚受过秦国复国之恩,与秦关系密切,因此,在三晋与秦的争端中支持秦。
所以,在攻打中小国家告一段落后,楚国开始攻打三晋。
一开始,魏国专心打秦,忍着楚国。等到攻秦告一段落后,三晋联军反击,楚国仍然惨败而回。
战国七雄,还有燕国没提,甚至差点忘了提了。
之所以差点忘了提,是因为他实在太低调了。
要说实力,燕国是很可以的: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娄烦,西有云中、 九原,南有滹沱、易水; 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
不过,一则离当时的中原核心地区比较遥远,二则需要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整个春秋及战国前期,除了与姜氏齐国保持特殊关系外,他对中原事务的参与程度不高。
很长时间内,晋国是北方秩序的维护者。
郑、宋、卫、鲁等中的诸侯国,处于晋与楚、齐竞争中,虽然常常处于战地,但好歹能在力量平衡中寻找生存空间。
然而,三家分晋后,这些诸侯,不但失去了晋国的保护,还沦为三晋扩张的对象,由“左右逢源”变成了“两面夹击”。
郑国,一面受到楚国的攻击,一面受到韩国的觊觎。
郑国曾振作起来,击败韩国,甚至占领了韩国一些地方,但很快遭到楚国的打击···
最终,夹缝中的郑国支撑不住,被韩国所吞并了。
鲁,则被齐国所侵,卫,则被齐赵两家所侵。
只有宋国运气稍好。
楚国曾准备大举伐宋,但是,或许是宋比较有钱吧,他得到了墨家的庇护,没有遭到大国的猛烈进攻。
世界变了,小国的生存之道也变了。
一个普遍的求存方式,是寻求魏国的庇护。
郑国、卫国,都曾朝服于魏,企图通过魏国对韩赵施加压力来保全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三晋最后的分道扬镳,与这些小国是分不开的。
因为,应对大国时,三晋必须团结,大家利益一致。但在小国的问题上,大家要争夺利益、权威,冲突很多。
总的来说,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战国时,天下早已到了礼崩乐坏的时代。
尽管三家分晋是以下克上,为礼法所不容,但没有任何诸侯为这个原因讨伐三卿。
尽管三晋迟迟得不到承认,但列国都已经事实上将三晋可能独立诸侯,并以诸侯国间纵横捭阖的逻辑来相处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诸侯,对“窃国者”不敢多说一句话,却多在不久后的变法中对各类犯罪做了明确的惩罚规定。
什么叫“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这段历史大约就是对此最生动的阐述了吧。
无论你如何高喊“价值观”,外交问题上,只有永恒的利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