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榆树市为何被称为“一棵大孤榆树”呢?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承蒙邀请。说道榆树市可是在吉林省赫赫有名的县市,被誉为天下第一仓。那么,吉林榆树市为何被称为“一棵大孤榆树”呢?今天就给大家详细解答下。![](https://img.xibushixian.com/public/sitefile/ttwk/2022/02-21/46861e6d1bf6b08963b198a5a164a7ab/images_style)
榆树市名源于当年建县时的驻地榆树镇,该地最早叫大孤榆树屯,后来演变为孤榆树、榆树。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榆树市地域生息、劳作。根据考古调查材料和历史文献记载,榆树的历史可上溯7万年至4万年。1951年,考古工作者在榆树城区西南18公里处的大于乡周家油坊一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采集到古人类头骨碎片和胫骨,被考古界命名为“榆树人”。“榆树人”远在4万年以前就在榆树辽阔的土地上活动,是吉林省内至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到辽金时代榆树地域已建有许多集镇,属东京道宾州,为生女真属地。在元朝初年的民族征伐中城垣残毁殆尽,土地亦随之荒芜。
到清朝初年,在今榆树市城区东部已形成大孤榆树屯,隶属于吉林伯都讷厅。相传在当时的榆树镇南1 公里处的榆树底下屯,有一棵参天古榆树,十几个人拉着手还围不上它呢!周围百米之内再无其它树木生长。因它目标明显,引人注目,故称“大孤榆树”。当年那些从宁古塔(今宁安县)等地移居这里的汉族人,有些便在此树附近落脚开荒,定居下来。在给居民点命名时就以这棵树为名,称之为大孤榆树屯。因来垦荒的人日益增多,渐成集镇,大孤榆树屯的名字被后人广泛传开。此后渐渐演变成孤榆树。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清政府积极筹划辽河、松花江、伊通河至黑龙江的水陆联运交通线,开始建立驿站。在吉林至伯都讷之间的10个驿站中,有腾额尔哲库站、盟温站在今榆树境内。后来,一些流民冲破清廷的封禁来到这一带垦荒谋生。1727年(清雍正五年),为了管理移民事务,于伯都讷城设长宁县,隶属于奉天府。今榆树市便在长宁县境内。10年后,长宁县奉令裁撤,所属民人事务转归永吉州管理。此后经过历次改制,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设伯都讷厅,辖今榆树市。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伯都讷改设理事同知,在大孤榆树屯设分防巡检。由于伯都讷围场是封禁区域,虽有一些民人垦荒,但人口数量不多,所以从嘉庆到光绪初年的80多年间,这里的人口增长缓慢。从1824年(清道光四年)起,伯都讷副都统奉旨,招雇民人开垦围场边荒,以备“移驻京旗”,史称“伯都讷屯田”。后来由于京师旗人原移驻者甚少,就将这些已经开熟的地亩卖给民人,从此聚落变成了汉人的村屯,此后日渐兴旺。这些被开垦的土地多在今榆树境内,伯都讷副都统把已经开发出来的土地编成序号,以治、本、于、农、务、滋、稼、穑8个字为号头,每字15个号,共120号,名为号荒。按序号编屯名,例如八号、十五号等,今育民、红星、八号、武龙、弓棚、太安等皆在其范围内。每号五里六成方,每号分给30名领荒的民人,每名30垧地,每号给打井盖房银钱2元,招民开垦。
1882 年(清光绪八年),伯都讷理事同知改为抚民同知,伯都讷厅署移驻大孤榆树屯。原孤榆树分防巡检撤销。虽驻地变了,但仍称伯都讷。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伯都讷厅升为新城府,衙署迁至新城,在大孤榆树屯设县。因驻地大孤榆树而得县名,去掉“大孤”二字,简称“榆树”县。1909年(清宣统元年),榆树县改为榆树直隶厅。1913年(民国二年),榆树直隶厅又改为榆树县。
榆树县城大孤榆树屯在县境中部,因“集中为市,商贾渐集,次弟繁荣”,“为吉林伯都讷名镇”。成为县驻地后,大孤榆树屯也慢慢简称“榆树”。1877年(清光绪三年)在这里掘地为壕,建土围,辟四门,植榆树作障,从此榆树有了城池。
据《满洲地名考》记载:市街用土壁围绕,在土壁之上生长着繁茂的榆树,由远望去如同小森林,故此得名为榆树。这是榆树名称由来的另一种说法,但支持的人不多。1946年6月,在榆树县境内组建榆南县,政府驻黑林子衙。1947年11月6日,撤销榆南县。
当年的榆树县城,如今已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商店、
酒店、宾馆比比皆是。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榆树县改设榆树市(县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