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书上有关此战的记载看,整场战役进程,处处显示着唐军有以下特点:
士卒骁勇善战、斗志昂扬、求战欲强、敢打恶仗;统兵将领又特别擅长抓住战机,敢于毫不犹豫的以少数精锐主动进攻,并凭借强悍战斗力,以少胜多,击溃数倍之敌。这就是唐军,就是这样能打!
这也是日军虽有4倍兵力优势,却仍遭惨败的主要原因。他们与唐军比,战斗力就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双方兵力对比:
(1)唐军水陆总兵力一万七千余人,战船百余艘。
(2)倭国\百济联军总兵力不下六万,倭军近四万人,战船一千余艘。
战役过程:唐军以数量居于劣势的精兵,果断发起进攻,直捣倭国百济联军巢穴周留城,打了敌人一个出其不意。
战役结果:唐军水战陆战全胜。
倭军伤亡惨重,大败而溃逃,从此近千年不敢跨海东来。百济则成为了历史,二次复国梦彻底破灭。
而白江口之战的详细,必须先说清楚战前背景与来龙去脉。
大唐时代的东北,除了横跨辽东的高句丽,还有百济与新罗二个小国。
高句丽横跨辽东,妄图与大唐并立。而百济倚仗有高句丽撑腰,又与倭国交好,屡次侵犯新罗。
新罗求救,由此大唐让百济罢兵。
百济却毫不理会,没把大唐当一回事。这叫什么?
这就是没挨过拳头的人,不知挨打是何滋味,纯属是讨打的节奏。
公元660年,三月。(唐高宗显庆五年)
在西域横行万里、连连灭国擒王的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刚凯旋班师不久,又一次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出征,讨伐百济。
大唐兵锋,岂是百济这种小国所能抵挡得了?
数月间,唐军阵战斩获敌首万级,百济兵溃不成军,随之国都被破,国王成了俘虏。
同年十月,百济国王、贵族九十三人及宗族百姓一万两千多人被唐军押送渡海凯旋。国王扶余义慈及其子扶余隆、扶余泰等五十八人,被献俘于大唐东都洛阳则天门。
(1)左骁卫郎将刘仁愿。
刘仁愿,为汉时匈奴右贤王刘豹之后。自北魏至隋唐,刘氏便为世代将门。
刘仁愿早年,先为弘文馆学生,又入选为唐太宗亲卫,武艺过人,据说有徒手格猛兽的勇力。
百济灭亡后,唐军主力转伐高句丽。
已升任左骁卫郎将的刘仁愿率部驻百济旧都;
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
二将率唐军留守百济,总兵力约为一万人。
百济遗臣们对唐军的反攻。
百济旧将僧道琛与鬼室福信等,不甘亡国,联结残部,据守白江出海口附近的周留城,招兵买马,并向倭国求援,欲反攻旧都,图谋复国。
百济集合数万众围攻刘仁愿驻守的旧都城,声势浩大。
熊津都督王文度到任不久便病殁,所部群龙无首,猝逢形势突变,无法支援刘仁愿。
使得刘仁愿失去了策应,孤军困守百济城,只得向朝廷飞书告急。
这时候,就急需派一得力之将,去统领王文度的兵马,去协助刘仁愿。
那么派谁呢?
(2)已被贬为庶民的原青州刺史刘仁轨复起。
朝廷集结大军伐高句丽时,青州刺史刘仁轨奉命督运军粮。
没料,运粮船队跨海航渡时遇上飓风,致使粮船多覆,损失惨重。
于是问责,夺去刘仁轨一切职务,从一州刺史贬成了平民之身,还被勒令在军中带罪服役。
待百济告急,一道诏令,刘仁轨从平民又成了刺史,被任命为检校(代理)带方州刺史,节制熊津都督府兵马,协助刘仁愿平叛及镇守百济。
已经历了一次大起落的刘仁轨,仍然壮志满怀。
赴任前,仁轨对麾下左右说道:
“我此去将荡平东夷,颁行大唐正朔,诸位协力助我,又何患功业不建!”
这一番话说的,麾下众人无不踊跃鼓舞,斗志昂扬。
刘仁轨接管王文度旧部兵马,并征发新罗兵若干,申定军律,编好部伍,率砺士卒,直向百济旧都。
沿途势如破竹,战无不克,击溃围旧都的叛军,并与刘仁愿会合。
此后,二刘合兵。
因熊津口为冲要之地,唐军弃百济旧都,主力移驻熊津城。
由刘仁愿任职熊津都督,刘仁轨仍以检校带方刺史辅之。
公元662年,二月。
唐军开始从高句丽全面撤离。唐高宗对驻守百济的二刘颁下敕令,说道:
“大军都撤了,熊津驻军势单力薄,不如弃城先入新罗;若新罗王留卿等驻守,可先驻新罗。否则,那就全军渡海回国了吧!”
刘仁愿接敕令后,颇为踌躇,一时难决。
刘仁轨坚决反对撤军,奋然力劝刘仁愿道:
“大臣为国家计,有死无二,岂可贪生避害。主上欲灭高句丽,所以先讨平百济,并留我等驻兵、分守据险,也是为制高句丽之心腹...如果今弃城而走,将使数十年血战徒劳无功等等。”
总之,刘仁轨极力说服刘仁愿,百济熊津城决不可弃,坚守下去,必能建奇功。
刘仁愿及唐军将士们,闻刘仁轨之言后,虽然明白自己已成孤军,但却都愿意继续坚守熊津,卡住敌军的心腹要害之地。
于是,刘仁愿上表朝廷,二刘决意以孤军坚守熊津城,继续控扼百济。
倭国对百济倭支援。
661年正月。
倭齐明天皇亲自乘船西行筑紫郡,为远征支援百济作出动员准备。
没料到了七月,天皇就病死了。但是倭国妄图与大唐一较高低的野心,却愈发炽烈了。
661年八月。
倭军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倭军正式登陆百济。
九月,兵力为5000人的倭军护卫送已流亡在国的百济王子扶余丰归国,被鬼室福信拥立为百济国王。
由此,倭国正式走上前台,开始源源不绝的向百济输送大量兵力与物资,帮助百济对抗唐军。这实质上,就是公开在向大唐叫阵了。
唐朝大军全面撤出高句丽,从倭国返回继承了百济国王位的扶余丰顿时便腰杆硬了起来。
于是,派出使者赴熊津城探虚实,使者面见二刘,煞有其事的问道:
“听说上国大军已返,不知二位何时返程,届时我王将派兵护送!”
百济以为,唐军势孤,必不敢再留驻熊津。
刘仁轨将计就计,故意装作气愤,对使者说:“我国大军既撤,我等当然也将返归,不劳相送。”
待百济使者归去,刘仁轨与刘仁愿计议:
“虏贼欺我太甚,今以为我必将撤走,而不作戒备,我军正可趁此机会衔枚疾进,打他一个攻其不备。”
于是,唐军整队备战,秣马厉兵,突然向百济余部据守之地发起了攻击。
刘仁愿亲自督军突袭支罗城,一鼓而破。
然后,又连克大山、沙井等要隘军栅十数个。
刘仁轨督军攻克岘城,打通了与新罗的粮道。
二刘再次上奏朝廷,说明形势,请求添兵,以一举歼灭百济残部。
于是,朝廷征发淄、青、莱三州海陆兵七千人,开赴熊津;
又派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任熊津道行军总管,统一指挥诸军,会攻百济。
663年五月。
倭国大军扺达,此时在百济的倭军,就已有兵力四万余,战舰千余艘。
加上百济各部,倭国与百济的兵力远超唐军。
然而大唐的制胜秘诀,就是抓住战机,果断进攻,直取敌军心脏。
刘仁轨提出的攻击建议,就是这样的:集中兵力,直捣百济新都,位于白江口边上的周留城。
唐军进兵方案:
孙仁师、刘仁愿率步骑,刘仁轨率唐军水师,水陆并行,急袭周留。
八月底,唐军出击。
当刘仁轨的船队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就与倭国水军遭遇。
百余艘唐军战船,对阵千艘以上倭国战船,激烈的水战随之开打。
唐军船少兵少,但是船壁高大而坚厚,设计精良,士卒甲械精良、骁勇敢战。
战斗一开始,唐军水师就抢占上风口,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火焰涨天,四百多艘倭船被焚毁,倭军死伤无算,海水被浸染成了血红色。
孙仁师与刘仁愿又督步骑自陆上攻来,当时的一万唐军步骑战斗力,在野战中击溃五万突厥骁骑都不在话下,真不是倭国与百济兵所能对抗的。
于是,倭军残部及百济新王扶余丰仓偟逃回倭国。
扶余丰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大开周留城门,率众投降,至此,百济又一次灭亡。
而倭国有史以来与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第一次交战,就这样以一触既溃的惨败收场了。
(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