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酿酒始祖杜康的主要内容,以及传说中认为中国的酿酒始于杜康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民间“杜康造酒”之所以比“仪狄造酒”流传得更为广泛、深远。得益于一些文人的诗文,特别是曹操的《短歌行》,“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造酒是一个典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洛阳城高山下有一个村庄,村里有口枯井,人们都把它称作“独坑”。住在枯草旁边的杜康一家以替人放羊为生,一次杜康无疑将未吃完的干馍放入竹筒,却突逢大雨一不小心忘记带走挂在树枝上的竹筒。大雨下了七天,第八日他照常放羊正好看到遗落的竹筒便取下它。奇迹出现了,竹筒里冒出一股扑鼻的香气,再尝竹筒里的水,却发现水有有竹子的清香,有桃李的甘美,还有点酸,有点辣,十分好喝。雨水怎么会这么好喝?他琢磨着,可能与竹筒里他放进的那块吃剩的干馍馍有关。杜康小心翼翼地捧着竹筒赶羊下山,回到家他先给老母亲尝,又给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尝,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都称它是“天水”,是“神水”。杜康说:这水是天雨而得,今年是酉鸡之年,酉年的水组成一个“酒”字,取“久”之音,就这样诞生了“酒”。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时,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是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醒来逃走了。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什么。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只见原来捆绑的两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挣扎。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挣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来后,杜康把看到的情况,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有人建议把此事赶快向黄帝报告,有的人却不同意,理由是杜康过去把粮食霉坏了,被降了职,现在又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变成了水。黄帝如果知道了,不杀他的头,也会把杜康打个半死。杜康听后却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瞒着黄帝。”说着,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黄帝了。
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子取得好。
从这以后,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事业开始出现了。后世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
【1】相传,杜康为了造出好酒,决心寻找天下最好的泉水。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千里溪山最佳处,一年寒暖酒泉香”的河。杜康高兴极了,酿造美酒。他酿成的酒,香喷喷,甜滋滋,味美可口。天子饮后,宣封杜康为“酒仙”
【2】传说杜康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一说是春秋时人。
远古华夏族经过“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种”的原始农耕阶段,发展到黄帝建立强大的部落联盟,农耕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逐年增加。黄帝让杜康专门管理粮食生产,而杜康也很负责任。在当时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每年都是好收成,粮食越打越多。可是,那时没有仓库,人们更不懂得科学保管方法,杜康只有依照当时的习惯把大量的粮食储存在山洞里。但是,由于山洞潮湿,时间一久,粮食全腐烂了。黄帝闻知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当即把杜康撤职,并指名要他保管粮食,而且还说,如果粮食再有霉坏,就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专门掌管粮食生产大权的重臣,一变而为一般的粮食保管员,心情很不愉快。但当他一想起苍颉、风后等人都因有发明创造而名扬天下,为世人所敬重,就深感自己愧对黄帝,又有负百姓的重托,从而也就怒气全消,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粮食保管好。到底采用什么保管方法,粮食才会不腐烂呢?杜康一连几天都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有一天,杜康来到树林里散步,发现几棵大树枯死了,树头树枝荡然无存,只剩下粗大的树干。杜康走近仔细一瞧,树身里面全是空的,他由此想到:把粮食储存在树洞里不是很好吗?树洞里干燥,粮食肯定不会霉坏。于是他便急忙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人们都很赞同。随后,大伙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一一进行掏空处理。没几天,打下的粮食全被装进树洞里了。
不料,过了两年,树洞里的粮食由于长期遭受风吹、日晒和雨淋,慢慢开始发酵。这天,杜康上山观看粮食保管情况,突然发现在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野猪、山羊和兔子。杜康一时纳闷:怎么一下死了这么多野兽?他迷惑不解地走向前去,定睛一看,结果大吃一惊,原来它们都活着,只不过是在睡大觉。也就在这时,一头野猪醒了过来,它一看见杜康,马上窜入树林。接着,山羊和兔子也都醒来逃跑了。这场面使杜康感到莫名其妙,正当他怀揣一团疑云往回走的时候,又发现两只山羊走到盛粮的树洞跟前,仰起头用舌头舔那干枯的树皮。杜康连忙躲在一棵大树背后,想看个究竟。只见两只山羊过了一会儿,便摇摇晃晃,离开树洞走了不远,就躺倒在地。杜康飞也似的跑过去用绳子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又回头查看刚才被山羊用舌头舔的树皮。不看则已,一看使杜康大吃一惊。原来盛粮食的树洞已裂开几条缝,由里向外不断渗水。杜康这时才明白,野猪、山羊、兔子就是因舔吃这水才躺倒在地的。杜康趁势用鼻子一闻这渗出来的水,只觉得特别清香,他不禁用嘴尝,最后一连喝了好几口。这时,只觉得头晕目眩,身不由己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过了好长时间,他终于醒来了,睁眼一看,原来被他捆绑的两只山羊,一只不见踪影,另一只正在奋力挣脱捆绑它的绳索。不知是由于睡了一觉,还是因为喝了这浓香水,这时杜康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精力充沛地站起来,不小心,一脚踩死了那只正在挣扎的山羊。他顺手拿下系在腰间的盛水罐,把从树洞里渗出来的浓香水装在其中,然后急步回家,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述了自己看到的情况,并让大家品尝这浓香水,大伙你一口,我一口,人人都说好味道。但谁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时,有人建议赶快把这件事禀报黄帝,有人却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黄帝亲口说过,杜康再要使粮食霉坏了,就处死他。现在,杜康保管粮食,粮食变成了水,如果让黄帝知道了,肯定要杀杜康的头。谁知杜康听后却镇定自若地说:事情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不管怎样,都要告诉黄帝。再说,瞒也是瞒不过去的。说完,他便提着罐子里的浓香水去找黄帝。
黄帝听完杜康的禀报,又品尝了罐子里的浓香水,当即召见诸大臣,和大家共同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经过发酵而生成的一种元气,而不是什么毒水。黄帝不但没有怪罪杜康,反而让他继续观察,认真揣摩其中的道理。同时又让苍颉给这浓香水起个名字。苍颉脱口而出:此水香而醇,饮而得神,应名之为 “酒”,黄帝和众大臣齐声称赞这个名字起得好。我国的酿酒业从此就开始了。后人也都尊奉杜康为酿酒始祖,以示纪念。
1、杜康,《史记》记载他是夏朝的国君,道家。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汉《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
2、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
3、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了醋。
夏朝大禹王治理天下时,朝中有一个年方二十三、四岁的青年,官居疱正,掌管着全国的经济大权。他不是别人,正是幼失爹妈,到处飘流,后来投奔大禹,为治水献出奇方妙策的杜康。
时值中秋佳节,桂树飘香,菊花展瓣,突然,禹王传旨令杜庖正上朝。
杜康匆匆来到宫中,只见禹王威风凛凛地坐在王位上。杜康正要叩拜禹王,却听见禹王打雷似的吼道: “把杜康捆起来!”
杜康不知自己身犯何罪,正待要问个明白,却见他属下管粮库的仆从黄浪从禹王脚下爬起来,哆哆嗦嗦地说”: “杜庖正,蒲四仓一库粮食霉坏了!都怪大人多事,拿走库房钥匙,几个月竟忘了还给小人。”
杜康一听,狠狠瞪了黄浪一眼,接着对禹王说: “启奏陛下,小臣前天在花园偶然拣到库房钥匙,即刻找来黄浪责问,他谎说两个时辰前丢失。臣万没料到事已至此。罪在臣尽职不细。”
黄浪分辩道: “禹王在上,想我黄浪身居杜庖正手下仆从,若是我丢了钥匙,他能轻饶于我?若钥匙在我手中,发观霉粮又来禀报大王,岂不是自投罗网?”杜康见这小人无耻到这般田地,气得说不出话来。
禹王听黄浪滔滔不绝,见杜康怒而不语,以为杜康无理可辩,便喝令一声: “把杜康推出斩首。”
卫士们推着杜康,来到刑场,举起大刀, 正要劈将下去,却听得一声天崩地裂似的吼声: “刀下留人!”
卫士们一惊,抬眼看去,原来是德高望重的记事官仪狄。他来到杜康身边,问了曲直原委,气喘喘、急匆匆地到宫中去了。仪狄到宫中,冒死对禹王说: “杜康素怀大志,德才兼备,倘若仓促处斩杜康,必有三大不利:一则伤了人才,二则百官寒心;三则万一事有出入,岂不有损禹王的清名?”此时,禹王盛怒已过,又见仪狄说得有理,待要收回成命,又怕百官耻笑自己轻率,便不其威地下令道: “免杜康一死,重责二十,逐还乡里。黄浪虽为微仆,能出于公心,报奏弊端,其诚可嘉,命黄浪取代庖正。”可怜一个忠肝义义胆的杜庖正,就这样被黄浪陷害了。
临行前,杜康到了粮库跟前,只见霉粮已经清出库外。他抓起一把发芽霉烂的大麦和黍米,痴呆呆地反复观看,心儿似刀扎一般的疼痛。忽然霉粮中一股奇异的香味扑鼻而来,杜康若有所思。这时仪狄前来送行,他送给杜康一个刻字骨片,上边刻着这样几个字: “鹰非鸡类,伤而勿哀,心存大众,励精勿衰”。一席话把杜康一颗冰凉的心, 又说得热乎起来了。他特意装了几大包霉粮, 回到了祖辈居住的陕西白水康家卫村。
杜康自回到家中,闭户不出,想着自己尽职不细,造成霉粮,心内疚惭,寝食不安。他舀来霉粮,放在身边,反复探究香味的来由,思考着挽救损失的办法。隔壁李大伯见杜康闭户不出,特地前来探望,一进门,二话未说却惊异地问: “杜康,你从哪儿搞来了神水?”
杜康莫明其妙地摇了摇头。李大伯哈哈地笑着说, “骗不了我!骗不了我!这神水闻起来香,喝起来甜,能治病消灾,一进门我就闻见它的气味了。”
听了李大伯的话,杜康苦笑着把霉粮指给大伯看。李大伯抓起一把,闻了闻,更为惊怪,皱着眉头说: “咦,这才奇了,霉粮的气味,咋和神水的香味一样呢?”
“什么神水?”杜康不解地问。李大伯说出一段奇遇来。
有一天,李大伯去北山砍柴,砍了半天,口渴得喉咙眼里都要冒烟了,这时,他在一棵果树下发现有个凹槽,盛了半槽水。李大伯一口气喝了个饱,抬起头时,才感到口里润滑如玉,水中还有一般奇特的香味,低头看时,凹槽里沉着几颗霉烂的果子。第二天他路过又去喝,一连喝了几天,不仅浑身来劲,还把多年腹胀的老病根给除了。他想,这一定是自己一生纯正,老天爷特意赐舍的神水。
杜康听罢老伯的叙述,却生出了一个念头来:霉烂的果子泡在槽里盛积的雨水中能生出神水,霉粮泡在清水里行不行呢?他忙舀来一罐清水,倒进霉粮,放在阴凉干燥处,眼巴巴地等待着神水的出观。但是,好多天过去了,罐子里飘不出神水的香味。他又变着别的法儿试制,都没有结果。这时他心上象浇了一瓢凉水,神情十分颓丧,看见仪狄临别时的赠言,他真恨自己无能呀!
大地凝寒,冰封雪飘。他在家中实在愁闷得坐不住了,就到村东头的沟里去散闷。无意中,他发观一眼奇特的泉水。在这数九寒天里,别的泉水都结了坚冰?惟独这眼泉水却洁净透明,隐隐喷动,更奇怪的是,泉水里还散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杜康又惊又喜,他从家取来罐子,打一罐泉水回家,将霉粮掺进泉水罐,放在热炕上,白天守着看,晚上贴着眠。过了几天,霉粮发生了变化,香味也在变浓。半月之后,一股浓香弥漫了室内,飘在了院中, 飞过墙去,招来了李大伯。李大伯兴冲冲地喝了一口,顿觉柔润甘甜, 回味无穷,便不迭声地夸赞道: “好神水!好神水!”
这件事一经传开,立时轰动了康家卫一带百二八十里的地方,人们都传说着杜康制出了神水,能消灾治病,神通非凡。日每间,求神水的人络绎不绝,一个小小康家卫显得十分红火。
一天杜康在家正想着制造神水的新法儿,忽见一伙农夫打扮的人闯将进来。他们大吵大闹,责骂杜康用霉粮掺清水欺世盗名,言说他家里的人喝了一碗即刻被毒死了,恶狠狠地扯着杜康要去偿命。这些人一边吵着,一边搬动石,捣坏神水罐,提起霉粮袋要往茅坑里扔。杜康急得正没法儿,众乡亲闻讯赶来了,几个青年人抓住一个闹得最凶的家伙,那家伙一看势头不对,说出了受黄浪差遣,故意混闹,意在摧毁杜康心志的话来。乡邻们一听,哪里容得, 便一齐动手,直打得暴徒们哭爹叫妈地逃跑了。
杜康想到暴徒们编说一碗神永送了一条人命的话来,不觉好笑。又一想?却觉得自己对神水能不能多喝,心中无数,便想亲自尝尝。他端来一碗神水,一气喝下,只觉得浑身清爽,精神倍增,又舀来一碗,仰头喝完,更觉得清香满
口,再舀来一碗喝完,却感到头重脚轻,天旋地转,向床上一躺,朦胧了一阵,就不省人事了。
杜康倒在床上不久,一个乡邻前来要神水。进得草堂,叫了几声杜康,见杜康死睡不应?又用手去推,这一推,却推出了事来。原来,杜康脸色惨白,叫不应,推不醒,分明一副死了的模样,来人吓得放声痛哭。哭声惊动了四邻八舍,不大工夫,人们就挤满一院。大家看杜康猝然死去,心情悲戚,有人禁不住哭出声来。这一哭不打紧,杜康醒了,他伸胳膊展腿地动了几下,一骨碌爬起来,揉了揉眼,仿佛睡了一个熟觉。人们问清原因,方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弄清了神水的用量,杜康又忙碌着研制新的酿造办法。正当杜康愁于霉粮快用完时,李大伯拿来好的黍米,要杜康和霉粮掺起制神水,看行不行?经过试验,果然制出了好神水,又试了几次,一次比一次放的霉粮少,制出的神水也越来越美。杜康象发观了宝贝似的,用霉粮做引子,引子快完了,再用发芽的大麦和黍米,掺上引子,这样以来,引子不断,神水不绝。
黄浪见杜康造出神水,名闻天下,施计加害未成,企图贪大之功。 一天大禹早朝,群臣议事,未等其他臣僚开口,只见黄浪抱出一个罐子,口称数日辛劳,制成玉液神水,除病消灾,功力神异,特向禹王进献。禹王人喜,接过罐子,启开封盖!果然异香扑鼻, 弥漫宫廷,群臣敬羡不已,仪狄却心生疑团。禹王举罐喝了一口,咂咂不已,连声夸奖道:“好神水!好神水!”于是,他乘一时高兴,咕啷咕嘟地喝将起来,不一会,就把一罐神水喝光了。等到放下罐子,却见而红耳赤,眼中充血:口里不住地颠狂乱语。仪狄忙叫宫卫搀禹王至后宫休息。
禹王走后,众巨僚都怒冲冲地瞪着黄浪。此刻的黄浪,就象热锅上的蚂蚁,心情恐惧焦燥,约摸过了半个时辰,禹王又气冲冲地回到宫中,愤怒地责骂黄浪弄来什么毒药,要毒害于他。黄浪吓得六神无主,慌急中招出他差人骗来的是杜康造的神水。禹王一听神水是杜康所造,谋杀之嫌重,便喝令宫卫去抓杜康。
当禹王派卫士去抓杜康时,仪狄便立即跪奏,把杜康造神水的经过说了个一清二楚,又说神水性烈,不宜多饮,饮多了就会失态。仪狄是禹王最信得过的大臣,听了这番叙说,他才释了疑团,下令请杜康速速进宫叙话。黄浪心术不正,欺诈不轨,被判了个斩首示众的死罪。
杜康叩拜禹王,禹王走下王位,搀起杜康,懊悔地说:“卿乃素心清雅,其诚感天。昔日奸人作弊,使卿蒙受屈冤,皆为寡人之过也!今为酉日,卿冤案已平,神水亦应更香。为了衷彰卿之忠诚,朕欲将三点水旁加酉的酒字赐为神水之名,不知卿意如何?”
杜康忙说; “禹王褒奖,罪臣杜康受之有愧,愿以有生之年,多造好酒,以报禹王浩荡天恩。”禹王见杜康决心已定,也不好强留。
后来,杜康回到家乡,终年造酒,遂使酒的质量越来越好。
杜康百年之后,家乡的人却传说杜康并没有死,只是因造酒劳累过度,睡着后好久未醒。仙童玉女们垂涎酒香,悄悄从梦中把杜康带到天上。等杜康睡醒来,又要重返人间,玉帝却强留不放,命他做瑶池宫经济总管。杜康婉言谢绝了。玉帝无奈,只好让他重操旧业,继续造酒。果然,杜康在天
堂又造出了瑶池玉液的好酒来。这正是:
人间杜康酒,
瑶池玉液浆,
虽经千般苦,
天地流芳香。
杜康,生卒年代不详。史书云:“杜康作酒,以酉日死,故今酉日不待客(明人冯时化《酒史》)。古之历法,每十日即遇一酉。因而,很难确定是何年何月的酉日,自然也就无法确定杜康的所处时代。但较为广泛的说法,应是夏代人。《辞海》云:杜康“即少康,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据史书记载,少康为相的遗腹子,寒浞篡位时尚未出生,其母奔有虞氏后所生。后“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以此为基础,团结夏遗民,在故臣的协助下,复国回到河洛,史云:“少康中兴”或“少康复国”。
传说,杜康又是中国酒的创始者。
洛阳龙门以南,有条河叫杜康河,原名叫空桑涧。
相传上古时,一妇女梦见一白发老人对她说:“舀出水,东走。”后来,舀果然出水。她大声呼叫,让大家快往东边逃。但有人不听,刹那间,滔天洪水滚滚而来,回头一看,原来住的村庄已被淹没。
这个妇女已有身孕,看见村人被淹死,悲悲切切继续往东逃去。一直到了伊水南岸一条小河旁,走不动了,化作了一株桑树。
后来,一个采桑女来到这里,听到婴儿啼哭的声音,但不知婴儿在哪里。她仔细寻找,原来就在这桑树洞里。她把婴儿从树洞里抱出。因感到奇怪,就向皇上报告,皇上就让采桑女把这孩子抚养起来。这孩子天资聪明,后来长大当了宰相一一他就是商朝有名的大臣伊尹。
那个妇女变成的桑树,从此就成为空桑。空桑旁边那条小河,因此而得名叫空桑涧。
一直到夏朝,杜康出世了。他家就在空桑涧的旁边。杜康常把剩下的饭倒在那空桑树洞里,时间一久,桑树洞里积的雨水散发出一股浓郁芬芳的香味。一尝,其味鲜美。后来杜康就根据这个办法造出了酒。这事古书上都有记载。
杜康把酒献给君王,君王精神大振,食量大增,心中高兴异常,就封杜康为“酒仙”。杜康的家,也封为“杜康仙庄(今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那条空桑涧,也就改名叫“杜康河”了。
杜康后来成了酒家的神仙了。
有个故事叫“杜康造酒醉刘伶”,老几百辈人都这样传说:“人间好酒为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
刘伶为晋氏“竹林七贤”之一,酒量之大,举世无双,他对统治者不满,到处游历,走到哪儿喝到哪儿。
一次刘伶来到洛阳南边,走到杜康酒坊门前。抬头一看,门上一副对联,写的是:
猛虎一杯山中卧,
蛟龙两盏海底眠。
上边的横批是:
不醉三年不要钱。
刘伶带着不服进了酒馆。杜康拿出酒,他喝了一杯又一杯,三杯酒下肚,刘伶说:“头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还甜,三杯酒喝下去,只觉得桌椅板凳、盆盆罐罐把家搬。”
杜康过来对刘伶说;“怎么样?先生,酒够了吗?”
刘伶醉醺醺地说:“够了,够了,真好喝,简直是玉液琼浆。”说着去袋里掏钱。一摸,钱袋是空的,便支支吾吾地说:“我叫刘伶,今天忘了带钱。明天给送来,记上账。”
刘伶说罢,出了酒坊往家走。一路上口中念念有词,杜康送刘伶出酒馆。
刘伶踉踉跄跄到家,进门就跌倒,他媳妇赶紧扶他上床。刘伶自觉不行了,给媳妇交代说:“我死了,把我埋到酒池内,上边埋上酒糟,把酒盅酒壶给我放到棺材里。”说完,刘伶就死了。他媳妇就照他说的把他埋了。
转眼三年已过。一天,杜康来到村里找刘伶。他找到了刘伶的家。刘伶的媳妇接见。杜康说:“刘伶三年前喝的酒还没给钱呢。”刘伶妻子闻言既悲伤又恼怒,说:“他三年前不知喝谁家的酒,回来就死了。原来是喝你家酒呀!你现在来要钱哩,我还要向你要人哩。”杜康说:“他没有死,是醉啦!走走走,你领我快到埋的地方看看去。”
他们来到埋葬刘伶的地方,挖开坟墓,打开棺材一看:刘伶穿得整整齐齐,面目红润,跟生前一样。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刘伶,快醒来!刘伶,快醒来!”只见刘伶打个哈欠,伸伸胳膊,睁开眼来,嘴里连声叫道:“杜康好酒!杜康好酒!”从此,“杜康美酒,一醉三年”的佳话就传开了。
后来,刘伶跟着杜康也成了酒仙。
酿酒始祖杜康的主要内容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传说中认为中国的酿酒始于杜康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酿酒始祖杜康的主要内容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