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来为诸位具体分析一下吧。
第一点,二战时的德国人和一战时的德国人战争心态不一样。二战时的德国人有着多出的复仇正义性的心理,因为他们在《凡尔赛和约》中受到了过度严苛的惩罚,而希特勒的上台也正是利用了民众渴望自强和尊重,打破不平等束缚的心理。
而反观一战,士兵们最后会发出“为什么而战”的疑惑,他们也逐渐明白自身战争的非正义性。而二战的德国士兵还可以嘴硬道——“为了我们正义的复仇,为了洗刷凡尔赛和约的耻辱,为了全新的德意志帝国和他人民的利益。”
(希特勒特意选择了当初签订一战投降条约的车厢)
这就像在抗日战争之前,没有像今天这么多的人仇视日本那样。
众所周知,一战末期,德国人已经几乎要胜利了,俄国爆发革命,英法两国的力量已经接近枯竭,如果不是美国出于利益参战的话,协约国就要被打垮了。
9月29日鲁登道夫要求政府在军队尚能坚持的情况下,与协约国主动议和。注意,原本德国与协约国拟定的是和平谈判,可在德国解除武装后,协约国的态度又变成逼迫德国无条件投降。关键是,面对英法两国倨傲的态度,他们根本吞不下这口气,因为英法两国不断找美国借钱进行抵抗,被德国揍得半死不活的时候,美国怕死了没人还贷款,只好进来掺和一脚。
所以,在曾经于日德兰海战重创英军的德国海军心中,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失败者,所以他们宁可凿沉自己的战舰,也不愿意让他们落入英国人手里。
所以说《凡尔赛和约》是在民众极端愤怒和抵制的情形下被迫签订的,这也是后来希特勒借此大加文章的地方。
(抵制和约的示威游行)
第二点,就在于当时的不同的社会状况和战争形势带来的影响。
在一战末期,德国的日益严峻的补给问题使得主要食品的供应量下降到战前的12%以下,因饥饿死亡超过75万人,自然会引发反战立场和大规模罢工。
而希特勒却很精明,他知道自己受支持是因为带来了高就业率和充裕的消费品,所以他一直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和民众的生活水平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标准,没有动员这部分力量去对外战争。所以直到战争末期,德国社会服务业的从业人数没有比战前少很多。
那么战争形势指的是什么呢?就是纳粹德国和苏联军队的暴行。因为纳粹德国犯下了太多暴行,即便投降即便推翻希特勒苏联也不可能原谅他们,而苏联本身在反攻柏林的过程中也犯下了战争暴行,柏林的德国民众一方面受纳粹的洗脑宣传,一方面也目睹了逃难过来的东部难民的遭遇,所以更加相信苏联人是魔鬼。
他们自己本身的宣传也让人感到害怕——“日耳曼人是一个女巫,我们踏上了她的土地。……日耳曼,你这个邪恶的女巫,你就在死亡的舞曲中旋转吧,燃烧吧,哭泣吧!报应的时刻到了!”
而反观一战,德军战争罪行比纳粹德军要好一些,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最仇恨的法国军队开进德国本土之前,德国的民主政府就诞生并且达成停战协定,所以德国本土市民并没有感受到敌人复仇的恐惧,推翻德皇的军事独裁政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二战末期,德国人民根本不敢!就算他们认识到了纳粹政权的邪恶,也只能跟着纳粹混,因为纳粹起码不会伤害自己的人民,而如果他们推翻纳粹,那岂不是让苏联人的进军更快,那岂不是下场让悲惨。正是因为这样,当时的德国人希望英美联军能加快速度,在苏联人之前占领柏林。
第三点,希特勒的权力比曾经的德皇威廉还要大,元首比皇帝更加独裁,更加专制。同时,希特勒的纳粹党也是将权力的触手伸向了国家的各个层面,从冲锋队到党卫军,一步步强化自己排除异己的工具,
同时修改国防军的信仰,由忠于国家和政府变成忠于元首。在纳粹党的洗脑宣传下,民众对于纳粹德国的忠诚度还是到了较高的水平。
不是没有思想上的抵抗,但像社民党,明认教会,这样的带有拒绝纳粹独裁的组织都受到了残酷的镇压。
希特勒太强势,像战时的命令,将领们即使不认可也不敢反对。直到1944年,才有了联合起来刺杀希特勒的勇气,可惜还是失败了。
所以总结起来,二战末期的德国,比之一战末期的德国,人民更愚昧,被纳粹洗脑严重,同时他们即使不满纳粹,也更害怕反攻的苏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