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沉银”之谜是如何被探出的?

发布时间:2022-02-21 / 作者:清心寡欲

张献忠沉银之谜是如何被探出的


“张献忠沉银”的探出,是诗一般的奇妙与传奇。张献忠沉 银又叫江口沉银。

“江口沉银”指的是明末大西军领袖张献忠将千般金银财宝沉入江中这一事件。“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

江口镇是眉山市彭山区一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镇,涛涛岷江从镇旁奔流而过。江口镇呈扁担形,一条县道穿镇而过,江口镇有着岷江第一镇之称。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一首流传300多年的歌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让江口沉银从梦想走进现实。

话说在明末清初之时,盘踞四川的“皇上”老大张献忠被打败了,逃跑途中,把千船无法运走的金银财宝遗弃沉在了滔滔岷江水中。

江湖从此留下“寻银诀”: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几百年过去了,不论是官方或是民间,人们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的,但心思费尽,想方设法也找不到这批宝物的沉没地点。

就在十多年前,张献忠所沉之宝物终于陆续在地下文物市场上现身了。一枚断成4块重达8公斤、含金量达95%的“永昌大元帅”金印第一次以800万元成交了,后经几次转手,成交价格超过了亿元。

江口沉银重见天日之巧缘

从江口沉银之日起,人们就开始寻找这批宝物,但几百年来都没有发现一点儿蛛丝马迹。

上世纪七十年代,彭山区在石龙村开渠引水时,在一处悬崖上发现了一条古代雕刻的石龙,这条石龙身子倒立,长17.4米,宽0.7米,只见龙身龙爪,不见龙头,石龙鳞爪披露,张牙舞爪,曲折盘环。在另一端,又找到了一座残缺不全的石像,疑似一只老虎。

据考证,这对石龙石虎凿造于宋代的伏虎寺(今已不存在了)山门外,并题有诗句“石龙对石虎,金银萃山薮,中华宝藏兴,民族昭千古。”貌似流传300多年的童谣就是由此诗而改编的。

石龙和石虎的现身,人们陡然发现,传了几百年的童谣并不是空穴来风,江湖上就有人暗中寻找这批宝贝了。

2005年4月,彭山县一个施工队在岷江“老虎滩”河床上开挖沟槽时,一铲就铲出一捆共10枚黑黢黢的银锭,银锭上还有“崇祯十六年八月,纹银五十两”等字样。

这次的意外发现,一下子锁定了张献忠“千船沉银”具体位置。

附近的老百姓开始了疯狂的“淘宝”生涯,不要说是白天,就是在黑灯瞎火的半夜三更里,人们也成群结队地驾船去江中“捕鱼”。

随着人们“淘”到的宝贝越来越多,越来越值钱,“淘宝”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技术和手法也越来越专业,他们学习潜水技术、购买潜水服装,装备氧气瓶、金属探测仪等高端设备,“心照不宣”地进行更加规模化的水下寻宝。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从江中诞生了。

直到2015年,警方破获了一起震惊世人的文物倒卖大案,追回的赃物全部是张献忠“皇帝”当年沉到江中的东西,包括国家一级文物八件: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长沙府天启元年伍拾两金锭、皇帝册封金银册、摇钱树、壹佰两银锭等。

其中金印虎钮永昌大元帅印和长沙府天启元年伍拾两金锭均为国家宝级文物。

现在的江口沉银遗址被确定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发掘,大批的金银元宝在湮灭了300年后再次重见天日。

2021年10月,“江口沉银遗址”入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可是最新的消息了。

张献忠其人其事

大明王朝的末期, 清军从关外入侵中原,内地的农民起义又遍地开花,最主要的有两支起义队伍,首领分别是李自成和张献忠。

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陕北榆林人,李自成为米脂县人,张献忠为定边县人。

最初,李、张二人同时参加农民起义,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同为首领高迎祥帐下的勇将,在一口锅里抡勺刨食。

后来,两人健康成长,各有发展,各有建树,慢慢地政见和人生目标就不和了。

最后,一山不容二虎,二人好聚好散,分道扬镳。李自成向北,打到北京,把明朝皇帝拉下了马,自己坐上了金銮殿的头把交椅,过上了皇帝之瘾。可惜的是42天后,还不到七七四十九天,宫内的万千佳丽大都还没顾得上见一面,就下课了。

张献忠则是向南往四川发展,建立了大西政权,也当起了比李自成的正统皇帝地位要小得多的“土皇帝”。

张献忠的“土皇帝”坐的时间就长得多了。当然,后来也被撵得到处逃窜,才有了“江口沉银”的故事

张献忠江口沉银后不久,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不幸被流矢击中而挂。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