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万历皇帝共有八子,其中瑞王朱常浩排名第五,他的结局跟皇兄福王朱常洵差不多,都是藩国被农民起义军攻破后遭杀害。
(明神宗万历皇帝)
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45年),神宗共有皇子八人,其中次子朱常溆、四子朱常治和八子朱常溥皆早夭,余下的五个皇子中,神宗最喜爱的便是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
皇五子朱常浩出生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母周端妃。神宗在位时,独宠郑贵妃,有意立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皇太子,而皇长子朱常洛因为母亲王氏出身卑微而一直不得神宗喜爱。王氏原本是李太后宫中的一个侍女,万历皇帝一次在太后寝宫临幸了她,王氏便怀了龙种,诞下了万历皇帝的第一个皇子朱常洛。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是敏感之举,更何况皇长子朱常洛素无过,万历皇帝却舍皇长子欲立皇三子,朝臣们自然纷纷反对,围绕着“国本之争”,朝堂之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辩。朝中文臣们支持礼法居长的朱常洛,神宗则属意钟爱的朱常洵,双方各不相让,并引发了激烈的政治凤波。原本就与皇位无缘的皇五子朱常浩,竟也身不由己的卷入这场搅的大明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当中。
(在国本之争中大出风头的福王朱常洵,最后在洛阳城陷落后被李自成的大顺军处死)
为了达到自己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的目的,万历皇帝想出了一个点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提出“三王并封”的荒唐意见,《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载曰“.....初,太子未立,有三王并封之旨,盖谓光宗、福王及常浩也。”将最年长的三个王全部封王,然后在其中择贤立嗣,这看似是个折中的不错办法,但谁都知道其意在剥夺皇长子朱常洛的天然优势,将朱常洛降于和其他两个兄弟一样的地位,公平竞争,能者居之,这显然对皇长子朱常洛是极为不公平的,是万历皇帝的私心之举。毫不买账的朝臣们坚决抵制万历皇帝的私心,“国本之争”陷入白热化,争吵的结果是首辅王锡爵被迫下台,万历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而当时才年仅三岁,懵懂无知的朱常浩,却不明不白的被卷进了复杂的立储之争中。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万历皇帝才心不甘情不愿的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万历年间持续十余年的“国本之争”终于落下帷幕。国本已定,而其他皇子也到了要分藩的时候了。同年,朱常浩与其他几个兄弟一同封王,但即便是皇子分藩,万历皇帝也是厚此薄彼,失去储位的皇三子朱常洵被封在离京师不远的洛阳,而朱常浩虽被封为瑞王,藩邸却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汉中府,当年才十岁的朱常浩,因为汉中的王府尚在建造中,与朱常洵及其他几个皇子同留京师居住。很快的,随着朱常浩的年岁增长,他在性格上也便的较为低调,从不参与朝政纷争,与那个爱出风头,从小被父皇宠溺惯了的三哥朱常洵有如天壤之别。
(瑞王朱常浩影视剧照)
对于这个懂事的皇子,神宗皇帝谈不上有多喜欢和多厌恶,态度始终是平平淡淡,朱常浩留居京师期间,父子很少见面,更没什么交流。这个窝居深宫的皇帝,甚至对这个儿子的婚事都爱理不理。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已经二十五岁的朱常浩早已经到了该娶妻生子的时候,礼部几次催促神宗希望能把皇五子择妃之事定下来,但神宗却装作不知道,一拖再拖。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常浩的三个朱常洵,早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刚满十八岁时,神宗皇帝便为他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婚礼,出于对爱子失去储位在物资上的弥补,神宗出手非常阔绰,耗银三十万两为朱常洵办了一场风光无比的婚典,并额外给予二十多万两的私帑作为爱子的私房钱。父皇如此偏心,朱常浩心里自然是感到极度不满,虽然不能表露出自己的不满情绪,但聪明的朱常浩却借口筹办大婚,分多次向户部索要费用,长期累积下来也为自己积攒了多达十八万两的巨款,《明史》载“(朱常浩)年已二十有五,尚末选婚。群臣交章言,率不报,而日索部帑为婚费,赢十八万,藏宫中,且言冠服不能备”,攒了这么多钱,朱常浩却还说这点钱连买冠服都不够,果然跟他父皇神宗皇帝一样精明。
朱常浩这么做,实非他贪婪爱财,都说人比人气死人,瑞王朱常浩和三哥福王朱常洵都不是嫡子,地位相当,凭什么三个朱常洵可以耗银三十万两风光大婚,还额外得到父皇二十多万两的私帑作为自己的私房钱,而自己二十五岁了该择妃大婚了父皇却不闻不问。再者,三哥朱常洵的封地在富庶而距离京师不远的古都洛阳,自己的封地却在流寇遍地又偏远贫瘠的关中汉中,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才是朱常浩想尽一切办法攒钱还哭穷的主要原因。
(朱常浩在汉中当了十六年的瑞王)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注定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在位四十八年的神宗皇帝驾崩,总算熬出头的皇太子朱常洛即位,谁料才当了一个月皇帝便也离奇驾崩,一年父子两皇帝同去,让毫无准备的皇太孙,朱常浩的侄儿朱由校突然继位,大明的命运彻底改写。在这之前,经群臣的强烈建议,神宗被迫让爱子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阳,而朱常浩其他几个年轻的弟弟则迟迟没有前往封国。知国一事一托再拖,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天启皇帝在宫内御湖泛舟落水生病,同年驾崩,皇太弟朱由检继位,朱由检头脑比较清醒,几个皇叔吃住都由宫中付出,无疑是一大负担,不如让他们就藩封国,以减轻供养压力。于是当年,自封王到之国,已经等了整整二十六年的瑞王朱常浩,终于可以带着王府随从前往陕西汉中就藩,同时就藩的,还有惠王朱常润(荆州府)、桂王朱常瀛(衡州府)。
与三哥福王朱常洵爱财如命,贪婪成性,在封国民怨沸腾不同,自幼习佛的瑞王朱常浩在封国名声还是不错的,他最为人所乐道的一大举措就是主持改造了汉中城内引排水设施,修建了饮马池,使得汉中城内消除内涝之苦。相比横征暴敛的三哥福王朱常洵,朱常浩不知道要强过他多少,也因此,他在汉中也留下了“不迩声色,洁己爱人、有贤王称”的赞誉。
陕西关中地区,在明朝末年可谓是流寇遍地,是农民起义的策源地,明末两股势力强劲的农民起义军大顺军和大西军都发源于陕西,无疑,封藩在陕西的瑞王朱常浩,将要直面农民起义军的威胁。到了崇祯七年(1634年)陕西的情况越来越紧张,农民起义军席卷陕西各地,汉中虽位于陕南,但也是朝不保夕,朱常浩恐惧农民军南下攻打汉中,坐立不安,急忙给侄子崇祯帝上疏求援:“臣在万山绝谷中,贼四面至,覆亡无日。臣肺腑至亲,藩封最僻,而于寇盗之迫,惟陛下哀怜。
可是,此时的崇祯帝哪有能力为皇叔解困,辽东战事紧张,中原起义纷起,明军疲于奔命,又如何能抽兵千里救援,无奈崇祯帝只能下谕抚慰,以安其心。瑞王朱常浩在无比紧张的氛围下,苦熬至崇祯十六(1643年),终于面对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大危机,当时,势力得到恢复的李自成突破明军的包围,回到自己的老家陕西,当年十月,15万义军攻破潼关天险,击毙明督师孙传庭,一路势如破竹贡献陕西省府西安。关中各地连连告急,身在汉中的朱常浩更是吓破了胆,汉中无人来救,总不能坐守孤城吧,无奈之下,最后被总兵官赵光远裹挟着逃往蜀地,而瑞王府历年之积蓄财物,则被赵光远纵兵抢掠精光。
(杀人如麻的明末起义领袖张献忠)
钱财没了是小事,命保住了才是最重要的。一路狼狈南逃的瑞王朱常浩,进入四川后,得到了四川巡抚陈士奇的保护,在他的安排前往暂时兵祸未至的重庆府安顿下来。可是,前脚才摆脱了李自成,后脚另一股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义军便浩浩荡荡挥师入川了,崇祯十八年(1644年)正月,张献忠率领十万义军攻克夔门天险,打开了进入四川的大门,一路势如破竹,四川各州府纷纷陷落,朱常浩和一大批宗室官员全部被困在城内,当时已经卸任的四川巡抚陈士奇决心死守孤城,做最后一战。在长期的消耗战中,重庆城粮绝,兵士死伤无数,战斗至六月二十四,农民军掘地道用炸药把重庆城墙轰塌一段,蜂拥入城,守军不能抵抗,重庆陷落。
城破后,张献忠对守城明军展开了残酷的清算,包括瑞王朱常浩、原四川巡抚陈士奇在内的大小官员,全部被五花大绑至张献忠面前,早已经做好为国赴死准备的陈士奇对着张献忠破口大骂:“世上岂有降贼的颜平原(即颜真卿,威武不屈,被叛贼所杀)乎。”张献忠大怒,将陈士奇、陈纁、王行俭以下官员都凌迟处死。准备处决朱常浩时,天空中突然无云而惊雷顿起,张献忠畏惧天意,将朱常浩从凌迟改为斩刑。同时,将投降的三万多明军全部斩去左臂后释放之,整个重庆城,都充斥着浓浓的血腥味。
在明神宗的所有儿子,瑞王朱常浩算是比较安分的,在地方上也确实做了不少好事,比起恶名远扬的福王朱常洵,朱常浩算很好了。可是,明末风云激荡,乱世之中连皇天贵胄都不能保全其身。生在帝王家,本应是享尽荣华富贵,朱常浩却在晚年遭逢乱世,颠沛流离,最后横死异地,这个一生无恶的王爷,结局是让人唏嘘的,他和以他所代表的那一批明朝的皇室子弟,终究避免不了历史宿命,大部分都湮没在这混沌无序的乱世之中。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