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因道:“依这六脉神剑的本意,该是一人同使六脉剑气,但当此末世,武学衰微,当世已无人能修聚到如此强劲浑厚的内力,咱们只好六人分使六脉剑气。”《天龙八部•第十章》
鸠摩智大闹天龙寺一战,是《天龙八部》中的经典战役之一。天龙寺诸僧为了维护段氏武学的声誉,临时抱佛脚,由枯荣大师加天龙五本,集六人之力各练一路剑气,合练祖传绝学“六脉神剑”。他们为何要合六人之力去合练这门绝学,原因便是天龙寺方丈本因的那句话,没人能汇聚到浑厚的内力去修炼这门绝学。
本因道:“依这六脉神剑的本意,该是一人同使六脉剑气,但当此末世,武学衰微,已无人能修聚到如此强劲浑厚的内力,咱们只好六人分使六脉剑气。”《天龙八部•第十章》
不过本因的这句话,却被很多人解读为“天龙时期”便是武学末世的一个铁证,甚至将这句话改为枯荣大师所讲,以枯荣大师的身份作为权威,来印证这个论断。这显然是过度的解读了。羽菱君个人认为,本因大师作为天龙寺的方丈,他的这句话,实际上只是在反省他们自己的武学修为不足。
大理段氏,能有机会修炼到“六脉神剑”这门绝学的,必须是已经出家的段氏子弟,像段誉那种俗家弟子,假如没有鸠摩智这一闹,他断不可能有机会在他那个年纪练到“六脉神剑”。但这实际上也束缚了这门绝学的传承,因而从他们开创出这门绝学的先祖之后,到以枯荣和五本为代表的这一代,历代子孙都没能练成这门武功。而从修练“六脉神剑”的前提条件,需要极深厚的内力一节来看,大理段氏显然是缺乏了一门,能够让他们练出深厚内力的内功心法。
但本因的这句话,定然不是将他们练不全“六脉神剑”的原因,归咎于他们的先祖没有给他们留下一门精深的内功心法,让他们得以练成浑厚强劲的内功。他的这句话其实是在感叹他们的武学修为跟祖先相比,根本就是难以望项,是愧对了先祖,大理武学一道,在他们的手中就等于是“末世”,这是他们自责和反省的一个表现。也是为了维护先祖声誉,因此他们才决定合六人之力,各分练一脉剑气,合成“六脉神剑”,以此显示出他们祖传这门绝学的威力,是名不虚传的。
而且,大理段氏没有高深的内功心法,并不代表着当时的中土武林,甚至是西域武林都没有。之前的故事情节我们都知道,段誉误入“琅嬛福地”,得到了李秋水留下的秘笈,练成了“北冥神功”,凭借它吸人内力,以此汇聚到震古烁今的内力,进而就练成了“六脉神剑”。
所以说,当世之中,还是有人能够汇聚到浑厚强劲的内力的,不止是段誉,后来的虚竹,还有隐身在少林藏经阁的扫地僧,他们都是内功极其深厚之人。本因认为大理武学在他们手里是末世,但当时的中土武林却是百花齐放的一个武学盛世。把本因的话,以偏概全来论述当时整个“天龙时期”的武学一道,是武学末世,是一个不严谨的说法。
一般我们论断武学的末世,就意味着这个末世之后的武学成就,就是一定比不上末世之前的,但假如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着对过去的超越,那很显然这个论断,也必然就不成立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天龙时期”之后的“射雕三部曲时代”,在武学成就中就真的是比不上“天龙时期”吗?羽菱君个人认为,事实上并非如此。
不错,“天龙时期”之后,特别是中土武林的武学一道,的确是经历了一个断崖式的下滑。到了“射雕时期”,以第一次华山论剑的背景来看,当时的武学较之《天龙》,的确沉寂不少,主要表现为顶级高手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高。天下第一的王重阳若是在“天龙时期”,就是二流水平。
但是以“华山论剑”为契机,在《九阴真经》的推动下,中土武林的武学全面出现了复兴,后来华山二论和三论高手的水平,明显就比一论要高的多。而且即使是一论之时或者之前,中土武林隐藏的高手,其水平也未必低于“天龙时期”。比如创出《九阴真经》的黄裳,“无剑之境”堪比“六脉神剑”的独孤求败,还有创出《九阳真经》的斗酒神僧。
特别是斗酒神僧,他的《九阳真经》,攻克了中原武学上历来的一个难题。那就是他创出的内功心法,实现了内力能够自生不息,而且修炼出来的内力,其功能易筋洗髓、诸毒不侵、金刚护体、反弹攻击,其属性阴阳互济,更是代表着武学的最高境界。这样的成就,较之“天龙时期”的任何一门内功心法,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九阳真经》的易练,就非需勘破“人相我相”才能练成的《易筋经》可比。又比如修炼《九阳》短时间内自主成就深厚的内力,也不是靠吸取别人辛苦练来的内力为己用,另辟蹊径的《北冥神功》可比的。所谓“天下诸般内功,皆不逾九阳神功之藩篱”,所言即此。
而《九阳真经》所自带的武学体系,练之能贯通武理,天下任何武功在修炼者面前,皆无奥妙可言,其功法、套路及破绽,在修炼者眼中都是一清二楚,任何武学随即可附拾而用,而且威力更胜原版。《小无相功》虽然练成也能复制和催动天下任何外功,但却还需熟知别人的武学招数套路才行,尚且还需修炼一番,并不能随拾即用。功法高低,显而易见。
《九阳真经》的现世,是中原武学质的一次飞跃,将武学一道带到了最高的境界。而由这部经典所造就的张三丰及张无忌,他们的武学成就,放在“天龙时期”,也绝对是顶级水平的行列,金庸先生更是将张三丰直接定义为比肩东传少林一派武学的达摩祖师。从这一点来说,有了《九阳真经》如此超越前世的武学成就,“天龙时期”武学末世的论断已是不复存在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0946442删除。